...《道德经》一方面是谈“道”,一方面是论“德”。老子认为“上德”是完全合乎“道”的精神。二十一章曾写道:“孔德之客,唯道是从”;二十八章说:“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五十一章说,“生而不有,为而不...
...哲学著作,却也暴露了老子自相矛盾的问题,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中说“言者不如知者默”,也就是说有智慧的人,必定是沉默寡言的,老子主张大智慧的人不说话,不写文章,可是为什么老子自己却写了五千言的《道德经》,这不是拿己之矛攻己之盾吗?究竟是老子愚蠢...
...使人自得之。似深得老子之旨,而实以佛解老。焦竑因之而有读老子至“出生入死”章,大悟游戏死生之说。吁!亦诬矣!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马叙伦曰:范“故”作“哉”,柰卷及文选有所思行注引“故”下有“哉”字。范曰:“夫何哉”,韩非与古本同。 谦...
...罗振玉曰:“民”,敦煌辛本作“百姓”。“上之”,景龙本、敦煌辛本均无“之”字。 谦之案:严本作“百姓难治,以上有为,是以不治”。傅、范本作“民之难治者,以其上之有为也,是以难治”,与诸本稍异。 彭耜曰:“五注无此十五字。”又道藏宋张太守汇刻四...
...在自知之明的问题上,中国古代哲人们有非常相似的观点。孔子有言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在老子看来,真正领会“道”之精髓的圣人,不轻易下断语,即使是对已知的事物,也不会妄自臆断,而是把已知当作未知,这是虚心的...
... 罗振玉曰:两“不”字,敦煌本并作“非”。 谦之案:作“不”是也。“早已”当作“早亡”,说见第三十章。遂州本、顾本“不”作“非”,严本上句作“非”,下句作“不”。楼正、磻溪、彭、傅、范、赵并同此石。王羲之“谓之”作“是谓”,河上“物壮则老”...
...均无以上九字。 劳健曰:“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景龙、敦煌与道藏龙兴碑本无此二句,他本皆有之。汉书严助传淮南王安上书云:“臣闻军旅之后,必有凶年。”又云:“此老子所谓‘师之所处,荆棘生之’者也。”按其词意,“军旅”“凶年”当别属古语,非同出...
...“尚由由而进之”,注:“犹豫也。”老子十五章“犹兮若畏四邻”,与此“由其贵言”之“由”字谊同,并有思悠悠貌。故作“悠”字,义亦通。 成功事遂,百姓谓我自然。 严可均曰:“成功”,各本作“功成”。 谦之案:景福本、法京敦甲本作“成功遂事”,...
...是普遍存在的,存在于一切过程之中。然而,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是不彻底的。例如任继愈说:“动与静的矛盾,应当把动看做是绝对的,起决定作用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老子虽然也接触到动静的关系,但他把矛盾的主要方面弄颠倒了,也就是把事物性质弄颠倒了。因此...
...,下“修之家”、“修之乡”亦然。御注、高翿五句皆无“于”字。“其德有余”,众本作“乃余”,御注作“其德能有余”,韩非子与此同。“修之于国”,韩非子作“于邦”,与丰协韵,今沿汉避讳改也。 罗振玉曰:景福本无“之”字,下同。景龙、御注、敦煌三本...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