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万物。”(高明《帛书老子校注》,中华书局1996年版42章;以下引自该书,仅注章次)“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第1章)。老子的“道”又是支配宇宙万物的普遍永恒法则:“道者,万物之注也”(62章)。老子认为,人类事务必须遵从...
...孔子所说的:“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论语·子路》) 孟子所说的君子的这种心态,才是积极的心态。现代的“追星族”们只知道去羡慕那些出了名的“闻人”...
...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翻阅《孟子》。当他翻自卷四《离娄章》时,“龙心”大怒。因为这一章里,有这样一段话:“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称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称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称视君如寇仇’”。胆量好大的孟轲...
...李泌说:“今战必胜,攻必取,何暇千里先事范阳乎!”李泌就说:如果动用大军,一定想要速得两京,那么贼势一定会重新强盛,我们日后会再受到困扰。现在我们有恃无恐的强大兵力,全靠碛西突骑(骑兵)、西北诸戎。假如一定要先取京师,大概在明年的春天,就可...
...“道”的革命性和权威性 “道”这个哲学概念,首经老子提出。 这个颇带东方神秘主义的名词,在《老子》一书中频频出现,它有时似乎在显示宇宙天地间一种无比巨大的原动力;有时又在我们面前描画出天地混沌一片的那种亘古蛮荒的状态;或展示天地初分,万物...
...的纯真状态。这位体道的圣人,是被老子美化了的统治者,这是在前面几章里已经谈到过的。但是,正如张松如先生所说的那样,“老子是站是什么立场的说话?岂不显然是站在封建统治者的立场吗?不是的,这道理我们已经一再指出过了。他是作为农业小生产者即小农...
...致虚极,守静○。 谦之案:“致”字,景福本、河上本作“至”。“笃”字,景龙本、景福本、赵孟俯本均作“○”。字鉴曰:“笃,说文:‘马行顿迟,从马,竹声。’俗作○。”又室町本“极”字“笃”字下有“也”字。 谦之案:老子言“虚”共五见,惟五章“...
...论衡初禀篇曰:“人徒不召而至,瑞物不招而来,黯然谐合,自然道也。”即本老子此章,但“坦然”作“黯然”。此字景龙碑未刻,敦、遂本作“不言”,“不言”亦即“黯然”也。傅、范本作“默然”,与“黯然”形义相近,必有一是,当从之。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 谦之案:文子上德篇引:“功成、名遂、身退,天道然也。”淮南道应训:“故老子曰:‘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亦均有“也”字。又“身退”,开元御注本作“身○”。字鉴曰:“○,说文:‘却也,从月从◆,从◆。’俗作退。” 「音韵」此章江氏韵...
...仁义之道历游诸侯之国,思欲救济天下之民。然而诸侯不能尊敬之者,孟子亦且不见也,虽召之而不往,以其不肯枉尺以直寻。十寸曰尺,八尺曰寻。《史记》云:孟子道既通,游事齐,齐宣王不能用。�梁,梁惠王不果所言。是皆以为迂远而阔於事情,而莫有能听纳其说...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