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体系是中医疾病预测的物质基础_《中医疾病预测》_中医诊治书籍_【岐黄之术】

...,无所不通。由于经络内连于五脏六腑,外散于十二皮部,沟通了体表和内脏的关系,因此脏腑包含的全身信息,便可通过经络的内属外反映于外。十二经脉中,每一经都分别属一脏一腑,从而加强了脏腑表里之间的联系。经络又在五官九窍之间聚集组成...

http://qihuangzhishu.com/128/10.htm

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_《中医基础理论》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自然观,气一元论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基础。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是天地自然之气合乎规律的产物。人体就是一个不断地发生着升降出入的气化运动的机体。人体的气可分为阴气和阳气两类。阴阳匀平,命日平人。生命过程就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运动的...

http://zhongyibaodian.com/jichulilun/44-2-4.html

伤寒的研究、总结与发展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阶段的含义,三阴三阳病之间并不一定依次逐一传递。(三)因立方、见证用方的论治原则《伤寒论》中的六经辩证相当灵活。三阴三阳每一病都可有多种不同的证表现,而同一表现又往往可以出现在不同的病中。然而,《伤寒论》中一方一的对应关系...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81.htm

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_经络腧穴_【中医宝典】

...喘促、胸闷、胸痛等肺的病症。 《素问·缪刺论》说: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指出了经络是外邪从皮毛腠理内传于脏腑的传变途径。此外,经络也是脏腑之间...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jiu-2/a15002.html

张云鹏_一、崇尚仲景学说 撷采诸家论述_中医名医大全_【中医宝典】

...功能之说吻和,对后世颇有启迪。先生由成形成肾为机体调控中心,从肾着手诊治杂病的经验。明代杰出的传染病学家吴又可,创立杂气学说,指出瘟疫均为杂气传染,主张治疗用药针对病因,确为真知灼见,可称中医学上的重大突破。吴氏的为本,热为标,...

http://zhongyibaodian.com/mingyi/zhangyunpeng/547-3-1.html

《温热经纬》学术思想探析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毋乃疏乎! 王氏结合自己的临心得对新感、伏气的病机、临床症状和转归提出了精辟的见解:伏气温病,自里出表,乃先从血分而后达于气分,故起之初往往舌润而无苔垢,但察其脉软而或弦或微数,口未渴而心烦恶热,即宜投以清解营分之药。迨从气分而化,苔...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8504.html

归经_《中药基本理论知识》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血分药,黄芩主清上焦、黄连主清中焦、黄柏主清下焦等等。然而这些归类方法与脏腑辨证归经方法密切相关。如《伤寒论》六经每经可分为手足二经,故实际为十二经。十二经根源于脏腑,故六经一系列的产生,也是脏腑经络病变的反映。同样,卫气营血、三焦...

http://qihuangzhishu.com/263/12.htm

藏象学说如何形成的_中医理论_【中医宝典】

...,则排尿多出汗步,从而得出了汗尿同源的认识。 3、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人们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观察到某些病理反映与某些脏腑有着密切关系,治疗时调整其相应的内脏功能,使可收到显著效果。例如当机体感受风寒,初起在肌袁,可出现鼻塞、...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yililun/a10857.html

瑞士用新技术制造SARS疫苗抗体_【中医宝典】

...据提前出版的商业周刊报道,瑞士生物医学研究所的科学家正完善一项新技术,该技术可用于产生抗SARS的疫苗抗体。 首先,研究人员从已治愈的SARS患者的血液中,提取出可用于制造抗体的记忆B细胞。然后,再对这些细胞进行克隆,以筛选出最佳...

http://zhongyibaodian.com/zs/22103.html

以病机为核心 构建辨证论治新体系(下)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和传变规律的差异,即便是相同的可因疾病的不同而有各自的特点,因而只有以带病,结合具体疾病审证求机,才能把握疾病的病机演变规律,使辨证准确,治疗具有针对性。临床上应首先把握各系统疾病的病机素,其次根据各系统疾病的特征把握具体疾病病机...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8355.html

共找到391,141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8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