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的相互关系_【中医宝典】

...阴阳的相互关系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 宇宙中的万事万物,包括天体运动、气候变化,乃至人类社会、人体自身,都普遍存在着两两对应的“两端现象” 例如: 天。日。明。昼。热。升。进。强。增长。上。外。动。刚…——阳 地。月。暗。夜。冷。降。退。...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0463.html

三焦辨证概要_中医辩证_【中医宝典】

...三焦辨证,是清代吴鞠通依据《内经》关于三焦所属部位的概念,将外感温热病的证候归纳为上、中、下三焦病证,用以阐明三焦所属脏腑在温热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证候表现及其传变规律,并指导治疗的一种 辨证方法。 三焦所属脏腑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也...

http://zhongyibaodian.com/bianzheng/a11370.html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药辨证施治_【中医宝典】

...中医保守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目前仍是该病的最主要的疗法。其中针灸、推拿等中医特色疗法早已深入人心,其中中药的辨证施治能调整身体机能的状态,培元固本,预防复发,乃是中医治病的根本。总结我院近年数千例的治疗经验,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介绍一下...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4959.html

阴阳_《中医名词词典》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及阳。阴阳我国古代哲学理论,系古人对自然界万事万物性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观察、归纳的总结。医学中的阴阳学说则是古代辨证的思想方法与医学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即以阴阳的对立与统一,消长与转化的观点,说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并概括医学领域里的一系列问题...

http://zhongyibaodian.com/mingcicidian/109-2-1.html

钱伯文_一、扶正与祛邪辨证运用,攻破补养并举兼施_中医名医大全_【中医宝典】

...了扶正与祛邪辨证运用的理论体系。导师指出祛邪不能离开扶正,因为扶正能调动机体的积极因素,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扶正不能忽视祛邪,因为祛邪能消除致病因素,如前人有“正足邪自去”“邪去正自安”之说。钱师指出肿瘤疾病是一种全身性...

http://zhongyibaodian.com/mingyi/qianbowen/476-3-1.html

易学阴阳_【中医宝典】

...古代预测术的基础大都是阴阳五行,要弄清阴阳的性质,就必须从易经源头找起,这样才能准确真实地把它本源性的变化机理揭示出来,然后才能进行合理的运用,要想研易、太极图自然是最佳的途径,周易大传有:“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之辞,二者之联系,由此可见。...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0461.html

中医阴阳学说_【中医宝典】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进而体会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作用的...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0449.html

路志正_辨证莫受西医诊断影响--跟师路志正教授日记(五)_中医名医大全_【中医宝典】

...交通心肾,加入盐知母、盐黄柏以滋阴清虚火,并在大量滋补药中,少佐一二味健脾和胃药,如谷麦芽、神曲、炒枳壳等。此方加减服药3个月,今日复诊,遗精未在发作,面色润泽,体力渐充。路老说,《内经》中的阴阳理论,是病证的总纲领,不只是辨证,遣方用药亦...

http://zhongyibaodian.com/mingyi/luzhizheng/1107-2-5.html

阴阳之中复有阴阳_《类经》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素问金匮真言论)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故曰,引辞也。既言阴矣,而阴中又有阴;既言阳矣,而阳中又有阳。此阴阳之道,所以无穷,有如下文云者。)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

http://zhongyibaodian.com/leijing/481-7-5.html

三焦辨证的认识_中医辩证三焦辩证_【中医宝典】

...中医根据温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及症状变化的特点,以上焦、中焦、下焦为纲,对温病过程中的各种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和概括,以区分病程阶段、识别病情传变、明确病变部位、归纳证候类型、分析病机特点、确立治疗原则并推测预后转归的辨证方法。三焦辨证...

http://zhongyibaodian.com/bianzheng/b32402.html

共找到44,281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7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