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应象大_《黄帝内经·素问》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

http://zhongyibaodian.com/huangdisuwen/100-3-5.html

诊法_《侣山堂辩》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有地道焉,谓人居天地气交之中,人与天地参也。《经脉六脏脉属脏络腑,六腑脉属腑络脏。《脉要精微》以尺脉候肾,左附上以候肝心,右附上以候脾肺,盖以两肾为先天始分之水火,而生木火土金之五行也。脏腑之雌雄配合,经脉之属络相连,是以高阳生有...

http://zhongyibaodian.com/lvshantangleibian/803-5-18.html

天元纪大_《冯氏锦囊秘录》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谓《六节脏象》也。运,谓五行,应天之五运、各周三百六十五日而为纪也。故曰终期之日,周而复始也。以六合五,数未参同,故问之也。)对曰∶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道,谓化生之道。纲纪,...

http://zhongyibaodian.com/fengshijinnangmilu/342-10-11.html

阴阳常变论_《吴医汇讲》_中医医书籍_【岐黄之术】

...均非定论,何也?以未分常与变耳。试以四时昼夜核之,春夏为阳,秋冬为阴,两分焉而毫弗参差;夜则为阴,昼则为阳,总计焉而纤无多寡,此阴阳之常也。以大地之变之,时或亢旱,即阳盛阴虚之象,必有待于甘霖;时或久阴,即阳衰阴盛之征,是有赖于皎日,此各...

http://qihuangzhishu.com/750/117.htm

汗不可纯作血看当以气看为妥_《医旨绪余》_中医医书籍_【岐黄之术】

...汗出于脾。”夫汗,不过一气而已。此气者,乃五谷之精,气静则化而为血,以养生身(《灵枢经》曰∶血者,神气也,血之与气,异名而同类焉)。扰则越而为汗(不待化而气先发越也)。《易》曰∶“地气上而为云,天气下而为雨。”《阴阳应象大》曰∶“阳之汗...

http://qihuangzhishu.com/742/34.htm

《读医随笔》_中医医书籍_【岐黄之术】

...作者:周学海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自序 卷一\证治总论 气血精神论 升降出入 承制生化 虚实补泻 卷二上\形气 三阴三阳名义一 三阴三阳名义二 三阴三阳名义三 高骨大骨非一骨也 三焦水道膀胱津液 饮入于胃...

http://qihuangzhishu.com/683/index.htm

十二脏脉候部位_《经图翼》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大肠在下,当候于左尺,以金从水也。正合母隐子胎之义。三焦虽当候于上中下,然灵枢本藏曰∶肾合三焦膀胱。今肾脉候于两尺,是三焦亦当候于尺。且三焦为五脏六腑之总司,肾为五脏六腑之根本,故灵枢疾诊尺,独取尺脉以定人之病形,其义盖亦在此。但膀胱...

http://zhongyibaodian.com/leijingtuyi/641-19-4.html

卷十四 五行 兵家 类书_《郡斋读书志》

...当时人也。 △《何氏注孙子》三卷 右未祥其名,近代人也。 △《吴子》三卷 右魏吴起撰。言兵家机权法制之说。唐陆希声次为之说,《料敌》、《治兵》、《将》、《变化》、《励士》,凡六。 △《司马法》三卷 右齐司马穰苴撰。威王使大夫追古者《...

http://wenxue360.com/sikuquanshu/6043.html

阴阳家、阴阳学说与中国传统医学_【中医宝典】

...受到重视与阐发后,其循环的思想反不太受重视,往往被研究者所忽略;而五行学说因相生、相克之说的盛行,反而被看成是循环观念的典型表现,忽略了五行原本才是分“”、定“性”的最初表现形式。 关于阴阳观念的发展,还有一点需加注意:即早期的阴阳概念并...

http://zhongyibaodian.com/zs/21845.html

共找到172,076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7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