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踵至,名动公卿。乃复虚怀若谷,虽盛暑晚归,余至必剪烛深谈也。尝出郭氏《伤寒补亡论》、尤氏杂病两书,正讹补缺,相与商榷者久之。今尤氏书校刊已成,促其先付剞劂,名之曰《金匮翼》。尤氏固为仲圣功臣,而淡安亦属尤氏知己矣。是为序。弟柏雪峰氏拜书...
...不透出,则郁而为痒,痒者名为泄风。泄风者,风之半泄而未透也,《素问·风论》:外在腠理,则为泄风是也。泄风不愈,营血之郁热莫宣,久而肌肉腐溃,则为痂癞,(义详风论)。《素问》名为癞风,亦曰脉风,“脉要精微论”谓脉风成为癞是也。(《金匮》此段,...
...气候变化和时间因素联系在一起加以阐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指出:“清阳为天,浊阴为地。”意思是说,清轻的阳精之气飘扬形成了天空,沉浊的阴气凝聚形成了大地,天地是由阳气和阴气构成的。《素问·宝命全形论篇》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伤寒著作。清·高学山撰。作者认为喻嘉言《尚论篇》各条文中,多有似是而非、未尽恰当之处,遂反复详辨,并以“辨似”为书名。全书辨注颇详。其中不乏超出前人之见。高氏认为“伤寒诊法,惟以形、症、声、色,合之浮、大、数、动、滑、沉、涩、弱、弦、微之...
...伤寒著作。清·高学山撰。作者认为喻嘉言《尚论篇》各条文中,多有似是而非、未尽恰当之处,遂反复详辨,并以“辨似”为书名。全书辨注颇详。其中不乏超出前人之见。高氏认为“伤寒诊法,惟以形、症、声、色,合之浮、大、数、动、滑、沉、涩、弱、弦、微之...
... 芍药 干姜 炙甘草 细辛 桂枝(各三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升半)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此散寒蠲饮之神剂。东垣云∶肺寒气逆,则宜五味子同干姜治之。有痰者以半夏为佐。按∶《金匮》浓朴麻黄汤,...
...孙氏之本文。故活人书。只用金匮本文。不用千金增加更发等字。而庞氏直改其语云。治汗后百合病。治下后百合病。治吐后百合病。尤使人不疑也。百合知母汤方(按此方。与后三方。服法中用煎字。盖系后人所改。外台。作煮字。宜从。)按先兄曰。宋吴曾能改斋漫录...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生子咳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
...欲用科学方法来整理中医,须由中医方法去选择科学;欲由中医方法去选择科学,须先认识古中医学的本身真相。如不认识古中医学本身真相,而盲目的去用科学方法来整理中医,得了科学的虚名,失了中医的实效,可惜殊甚。世界的人,皆谓中医的阴阳五行为古董,此...
...医论著作。四卷。清·黄元御撰于1800年。作者十分尊崇《内经》,刻意精研、终生不倦。本书是作者晚年研究《内经》的心得。黄氏就医学中的一些理论问题写成二十六篇医论,包括:胎化解、脏象解、经脉解、脏候解、五色解、医方解、(鼻勾)喘解、吐血解等...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