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此本非是常腑,乃是奇恒之腑,奇异恒常。平按:“六者”二字原缺,谨依《素问》补入。“写”《甲乙》作“泻”,下同。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于天,故写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故名曰腑。天主输泄风气雨露,故此五者受于...
...①证名。纵,弛纵,纵缓之意。属筋脉、关节病变,如筋纵、百节皆纵之类。《素问·生气通天论》:“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灵枢·经脉》:“脾之大络,外曰大包……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尽皆纵。”②脉象。《伤寒论·平脉法》:“脉有相乘,有纵,有横...
...病因病理学术语。泛指阳明气血升降顺逆的失调或上下生理平衡的改变。脏腑气化过程各有其升降、上下的动势,升与降、上与下又相互调济,反之则病。如脾的清阳上升,胃的浊阴下降,维持机体的营养代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气在下,则在飧泄;浊气在...
...呼吸道而呼出体外。有一部分浊气则通过皮毛汗孔的开合作用,由“气门”而排泄。(二)呼吸运动与五脏调节“肺在诸脏之上,而诸脏之气咸由之吐纳也”(《图书编》)。肺主呼吸,吸之则满,呼之则出,一呼一吸,消息自然,司清浊之运化,为人身之橐篱。肾主纳气...
...证名。①昏冒神志不清的病证。《素问·至真要大论》:“郁冒不知人者,寒热之气乱于上也。”《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医学入门...
...浮、沉、迟、数,脉之纲领,《素问》、《脉经》皆为正脉。《脉诀》立七表、八里、九道之目、而遗数脉,不辨而知其不可宗。然体裁既变乎古而明其谬,意义自当分析于今而折其衷。天地未辟,老阴、老阳用事;天地既辟,少阴、少阳用事。少阳之数七,七主天,天...
...①食物的气味。《素问·脉解篇》:“所谓恶闻食臭者,胃无气,故恶闻食臭也。”②嗳气有酸臭味,多因宿食不消所致。《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失其本柢矣。 〔三〕郝懿行曰:“‘指’当为‘趾’字之讹。” 〔四〕卢文弨曰:“大戴礼易本命篇:‘四足者无羽翼,戴角者无上齿,无角者膏而无前齿,有角者脂而无后齿。’汉书董仲舒传:‘夫天亦有所分予,予之齿者去其角,傅其翼者两其足。’傅读曰附。...
...《素问》《素问》认为“风为百病之长”,其学术渊源是与古人的认识有着继承关系的。张仲景说:“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张仲景的这种认识,也源于古人的有关学说。 他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外感病的...
...》中说:“由于近代中医不少人强调‘辨证’,不太重视‘辨病’,因此,现代不少同志对中医的病名已经不太熟悉。”并表列中医病名近二百个,认为中西医的辨病虽不一样,但都有辨病论治。《赵锡武医疗经验》说:“辨证不能离开病之本质……有病始有证,而证必附...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