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持续地显着增多是最主要的依据。 反应性和继发性血小板增多主要见于脾脏切除后、急性感染恢复期、局限性缺血性结肠炎、慢性炎症、溶血性贫血、结核病、结节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肝硬化、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以及恶性肿瘤等。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的程度...
...诊断 1986年12月中华医学会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制定的ITP诊断标准如下: 1.多次化验检查血小板计数减少。 2.脾脏不增大或轻度增大。 3.骨髓检查巨核细胞数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 4.以下5点中应具备任何一点: (1)泼尼松...
...(一)发病原因 病因不明。 (二)发病机制 血小板增多的机理还不清楚。可能由于造血干细胞异常导致巨核细胞系增殖,血小板生成明显增加以及过多的血小板从脾脏和肝脏贮存池中释放入循环血液中。发生出血的主要原因是血小板极度增多或合并血管退行性病变...
...诊断 1.有出血、栓塞和脾大的症状和体征 2.血小板计数>1000×109/L,血片中血小板成堆,有巨大血小板。 3.骨髓增生活跃或极度活跃,巨核细胞增多,体积大,胞浆丰富。 4.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加。 5.血小板肾上腺素和胶原的...
...血小板计数,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血小板数目。血小板是血液中最小的细胞,可保护毛细血管的完整性。有效的血小板质量和数量在集体正常止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血小板止血兼有机械性的堵塞伤口和生物化学性的粘附聚合作用。 (100~280)×...
...小儿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特发性或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primary thrombocytosis,简称ET)又名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种以巨核细胞系增殖为主的骨髓增生性疾患,临床以出血、血栓形成及持续性血小板增多...
...等。 (4)其他如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多次反复输血的溶血反应、血管瘤、脾功能亢进、心肺复苏及体外循环等。 (二)发病机制 原发性或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型可能系抗病毒抗体与血小板膜发生交叉反应或免疫复合物黏附于血小板所致。慢性型与自身...
...【病因】 1、急性型ITP多发生在病毒感染或上呼吸道感染的恢复期,如风疹、麻疹、水痘,腮腺癌等。患者血清中有较高的抗病毒抗体,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明显增高,故认为是病毒抗原引起的。发病机理可能是包括病毒抗原在内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与血小板fc...
...诊断 进一步研究揭示α颗粒蛋白合成正常,但储存障碍;本病同时还兼有传导缺陷。病人有轻度的血小板数降低,出血时间延长和出血倾向,血小板对凝血酶介导的聚集和释放反应异常,但对胶原和ADP诱导的聚集反应不变。瑞氏染色血片上的灰色血小板常可提示...
...聚集功能障碍性疾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其特点是血小板的形态、数量正常,出血时间延长,血块收缩不良或不收缩,聚集功能缺陷。...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