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金匮玉函经》为东汉张仲景所撰,与《伤寒论》同体而别名。历来从中医学的角度精研细讨、注释、集注者有千余家之多,这是对《伤寒论》研究的重大贡献。本文作者追溯了《金匮玉函经》的思维渊源、指导思想,以唯物辩证法的理念解读《金匮玉函经》,...
...因阴阳失调而致的一种极度充盈的脉象。人迎脉(两侧颈动脉)搏动较正常盛大四倍以上,称为“格阳”,是由于气血盈溢于三阳经,与三阴经格拒,失去彼此协调的结果。寸口脉(两侧桡动脉)搏动较正常盛大四倍以上,称为“关阴”,是气血盈溢于三阴经,与三阳经...
...阴至肺也。肾主水,得肺气以行降下之令,通调水道,其气归膀胱也。肺在上,肾在下,脾胃居中,主其升降之柄,故曰外连脾胃也。外者,肾对脾言,即上文三阴为表、二阴为里之义。)一阴独至,经绝气浮,不鼓钩而滑。(一阴独至,厥阴脉胜也,《经脉别论》曰一阴至...
...伤寒病二经或三经同时受邪,起病即同时出现各经主症。见《伤寒论》。《景岳全书·伤寒典》:“合病者,乃两经三经同病也。如初起发热、恶寒、头痛者,此太阳之证,而更兼不眠,即太阳阳明合病也;若兼呕恶,即太阳少阳合病也,若发热不眠呕恶者,即阳明少阳...
...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之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经络受病入于府者,故可下而已,此《内经》论六经相传之次第也。至《伤寒论》六经之次序,皆以《内经》为法,而未明言其日传一经,至愚生平临证之实验,见有伤寒至旬日,病犹在太阳之府者,至他经...
...伤寒著作。四卷。清·陈尧道撰。刊于1678年。作者汇集宋元以来研究《伤寒论》的诸家学说,以阴、阳、表、里、虚、实为纲分析、论证伤寒或与伤寒有关的一些杂病的诊断和治法。另有药方部分,熔经方、时方于一炉,阐明其主治、服法及加减法,是学习和研究...
...伤寒著作。四卷。清·陈尧道撰。刊于1678年。作者汇集宋元以来研究《伤寒论》的诸家学说,以阴、阳、表、里、虚、实为纲分析、论证伤寒或与伤寒有关的一些杂病的诊断和治法。另有药方部分,熔经方、时方于一炉,阐明其主治、服法及加减法,是学习和研究...
...夫《内经》之所谓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盖谓热病而言也,故篇名《热论》。热病者,寒邪在于表之三阳,寒已化热,故可汗而已;在不从汗解,则热邪已入于里阴,故可下而已。若寒邪在表而不能化热,及表阳虚脱者,太阳经有四逆汤之寒证...
...,自成无己、许叔微以下,未见有发明。或指阴证之阴,或指阴寒之阴,或指为荣血之阴,或指为三阴之阴,纷纷拟议,而无定论。予反复思之,而知此阴证之阴,盖以经腑言也。三阳有经有腑,三阴亦有经有脏。病在经则可汗而不可下,若风寒尚在三阴之经,则邪留肌肉...
...不欲食,即吐蛔。此三经皆受病也,已入于腑者,可下而已。此皆自阳经传来者,故宜下而去之。非若阴经自中之寒,此则为真阴证矣,当用四逆汤辈温之。...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