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真空论》和《物不迁论》是东晋僧人僧肇的两篇佛教哲学论文,《神灭论》是南北朝南梁儒家学者范缜的无神论作品。这三篇均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名篇,颇有代表性。 僧肇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生于晋孝武帝太元九年公元384年,卒于晋安帝义熙十年...
...病传》:“道,昭乎其如旦醒,窘乎其如夜暝。”⑷指养生的道理。《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数术,食饮有节,起居有常。”⑸指医生诊病的反技艺。《素问·玉版论要》:“请言道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⑹...
...终日.所作所为.无不是汞用事.一到夜间.汞少必昏沉睡去矣.及至年老.海水枯渴.而无潮信.此是汞不流润.精水绝矣.精路闭矣.眼精昏矣.耳朵聋矣.故曰.百姓日用而不知.是不知汞用尽也.欲要朱汞常存.须得水铅以制之.悟真篇云须要制伏觅金公.参同...
...医论三十八篇。作者对不少学术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即便是对《内经》也认为应采取“舍瑕取瑾”的态度,提出五脏配五行之说“不可拘滞类比”等。1949年后有排印本。《章季》着《医经脉要录》一卷,已佚。《张仲景五脏论》书名。见《崇文总目》。一卷,已...
...先发于气,寒暑伤人从外入而先着于形。分而言之,则怒气从下上而先发于阴,喜气从上下而先发于阳,寒则人气内藏,故寒之伤人先着于形,暑则人气外溢,故暑之伤人,先着于气也。 括《调经论》、《阴阳应象大论》两篇文)。又曰∶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
...《素问·缪刺论》曰∶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先饮利药。此上伤厥各一 ,见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灵枢经·寒热病论》篇曰∶身有所伤,血出多,及中风寒。若有所堕坠,四肢懈惰不收,名曰体惰。取其小腹脐下三结交。三结交者,阳明...
...《厥论篇》曰∶厥之寒热者,何也?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上,则为热厥。(阳,谓足之三阳脉阴,谓足之三阴脉。下,谓足也。此言厥病之分寒热者,以足之阴阳六经,其气有偏盛也。)热厥之为热也。必起于足下者,何也?(阳主外,而厥在内,故问之。...
...三十余篇,仅传其五,而其全编则见汉魏丛书。余向读其论,见其剀切详明,无所不备,未尝不掩卷太息,而想见夫潜之所以为潜也。 壬申冬,余筮仕镇原,阅邑乘,知镇原即古之临泾,署之北为潜夫山,山之原有潜夫墓,余以时陟其山,拜其墓,见其祠宇就倾,略为补葺...
...黄帝问曰:愿闻刺要?岐伯对曰: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之。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脏,后生大病。故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肤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脉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是...
...黄帝问曰:诊法何如? 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藏有余不足,六府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