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方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方剂学名词。又称汤头。古代将药物剂型以煎汤剂为主,故将内服药物方剂(主要是煎汤剂)通称为汤方。参汤头条。...

http://qihuangzhishu.com/194/560.htm

壮族医药初步形成与发展(唐宋~民国)_【中医宝典】

...药、骨刮、角疗、灸法、挑针、金针等十余种治疗方法,创造了大量验方、秘方,发明了丰富多彩诊疗技术,医学著作及名医随之产生,为壮医初步形成打下了基础。 第一节 壮医理论萌芽31 第二节 壮药学发展32 第三节 方剂学萌芽34 第四节...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7185.html

周乐年_【中医宝典】

...最擅长治疗疾病:上消化道溃疡、慢性炎症,慢性结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各科疑难病。 最喜欢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叶天士、朱丹溪、李东垣、步玉如。 最喜读中医药著作:《白术、焦三仙、木香。 对发展中医药事业意见和建议:目前中医《方剂学》中...

http://zhongyibaodian.com/zs/23544.html

第五章壮族医药初步形成与发展(唐宋~民国)_【中医宝典】

...药、骨刮、角疗、灸法、挑针、金针等十余种治疗方法,创造了大量验方、秘方,发明了丰富多彩诊疗技术,医学著作及名医随之产生,为壮医初步形成打下了基础。 第一节 壮医理论萌芽31 第二节 壮药学发展32 第三节 方剂学萌芽34 第四节...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7308.html

温病学说发展与成熟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以及“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等独特见解,从而建立了温病辨证论治体系,标志着温病学说至此已趋向成熟。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有各种温病大量启示,对后世温病学发展作出巨大贡献。2、吴鞠通确立三焦辨证。吴鞠通广泛汲取《...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272.htm

中药质量控制实验设计研究_【中医宝典】

...【机 构】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红十字朝阳医院 【刊 名】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999,5(6).-26-29 【文 摘】 研究用多元设计分析设计,采集和分析中药质量控制实验研究数据。结合中药研究背景问题,介绍...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7917.html

第五章 壮族医药初步形成与发展(唐宋~民国)_民族中医壮医_【中医宝典】

...药、骨刮、角疗、灸法、挑针、金针等十余种治疗方法,创造了大量验方、秘方,发明了丰富多彩诊疗技术,医学著作及名医随之产生,为壮医初步形成打下了基础。 第一节 壮医理论萌芽31 第二节 壮药学发展32 第三节 方剂学萌芽34 第四节...

http://zhongyibaodian.com/minzu/b13149.html

曲剂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方剂学名词。系药物剂型之一。将药末与面粉混合掺匀,使之不干不湿,经发酵后切块而成。多入脾胃而助消化。如六神曲、半夏曲等。...

http://qihuangzhishu.com/192/1422.htm

膏剂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方剂学名词。系药物剂型之一。膏剂是将药物用水或植物油煎熬浓缩而成剂型。有内服和外用两种。内服膏通常又分流浸膏、浸膏、煎膏三种;外用膏有软膏、硬膏两种。其中内服煎膏和外用软膏是膏剂中常见剂型。内服煎膏又叫膏滋,是把药物加水煎熬,滤滓,...

http://qihuangzhishu.com/168/1290.htm

重方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方剂学名词。①即复方。《素问·至真要大论》:“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详复方条。②指重剂。十剂之一。详重剂条。...

http://qihuangzhishu.com/196/724.htm

共找到846,288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7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