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多年来,心律失常的治疗有较大的进展,包括病因治疗、药物治疗、电学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仍是最主要的疗法。一、抗心律失常药物及其分类目前常用的是改良的Vaughan williams分类法(1984),按细胞电生理和...
...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与卫生部科教司合作的“卫生部高血压防治教育计划”项目实施一年多来,对我国高血压疾病预防和治疗中药物的合理使用,提高临床医师高血压诊治水平,加强对公众的教育等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此外,诺华公司资助400万元和价值2000多...
...长短不一的瘤蒂,蒂长者有活动度,可阻塞血流引起症状。表面部分大小不等的碎片容易脱落而引起栓塞。二维B超及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除对肿物的形态特征作出判断外,对于黏液瘤的组织学特性也常能作出初步判断。 2.心肌纤维瘤 多在室间隔或心室壁呈单个发生...
...恢复,此种现象称为“奎尼丁晕厥”,为奎尼丁所致的心脏毒性反应,遇此情况应及时复查心电图,并停药观察治疗。一般说来,奎尼丁对心脏的毒性反应有3种,即促心律失常作用、降低血压及加重心衰。其促心律失常作用见于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可能系特异性反应,...
...◆防治心脏骤停与心脏猝死 许多研究证明,胺碘酮在防治心脏骤停存活者再发心律失常,以及预防心脏猝死中作用明显优于Ⅰ类抗心律失常药。据文献报道,在427例心脏骤停存活者,先予负荷剂量的胺碘酮,继以200~400毫克/天维持,随访98个月后,累积...
...功能受损时(例如长期使用β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心肌α肾上腺素能受体可继续对交感神经和儿茶酚胺发生反应。在病理情况下,心肌α肾上腺素能受体可能在心肌缺血后再灌注引起的心律失常中起一定的作用。(2)心迷走神经及其作用:支配心脏的副交感神经...
...(一)发病原因 1.病因 新生儿心律失常可发生于宫内或生后,宫内发生时称为“胎儿心律失常”,出生后发生心律失常的病因是多方面的,常见病因如下: (1)各种器质心脏病如先天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等。 (2)各种新生儿感染性疾病如...
...心脏因炎症、缺血、退行性变化,以及电解质紊乱或神经功能失调等,均可产生不规则心律(心律失常)。常见的心律失常有早搏、心房颤动、心动过缓、心动过速、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患者参加锻炼常担心会加重病情,其实,只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同样可以...
...药血清浓度较能反映靶位浓度,并大多与治疗作用和毒性反应,特别是心脏毒性相关。用本类药物治疗的疾病,往往存在循环、肝、肾功能改变,将对该类药的体内过程产生影响。而本类药中普鲁卡因胺、利多卡因等的代谢物仍有药理活性,此外本类中某些药物代谢上存在...
...心律失常的机制是心脏传导系统自律性及(或)传导性异常。它不仅见于器质性心脏病也见于正常心脏。身体其他脏器疾病、药物中毒、电解质紊乱、外科手术、麻醉等都能有心律失常发生。在急诊遇到心律失常时,一方面要做出正确诊断,决定恰当的治疗措施,同时还...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