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附益处。要之据证定方。毫无通变。使后学习之。宁无所误耶。〔李氏(辰拱)伤寒集成方法〕佚亡名氏胎产救急方序曰。延年李辰拱。壮岁游三山。获从仁斋杨先生游。气味相投。因以伤寒总括见授。且语之曰。治杂病有方。治伤寒有法。一既通。其余可触类而长矣。...
...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血凝泣则脉不通,其脉不通,脉则盛大以涩,故中寒。阴阳之要,阴密阳固,若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因于露风,乃生寒热。凡小骨弱肉者,善病...
...酸即败之渐也。故凡病吞酸者,多见饮食不诀,自食有不快,必渐至中满痞膈泄泻等证,岂非脾气不强、胃脘阳虚之病,而犹认为火,能无误乎。(《景岳》)噫气虚实 嗳气者,即《内经》之所谓噫也。此实脾胃之气滞,起自中焦而出于上焦,故经曰上走心为噫也。凡人...
...五十丸,空心浓朴煎汤下。治休息痢脓血不止,疼痛困弱。养脏汤、丸 粟壳蜜炒一两,陈皮、枳壳、黄连、木香、乌梅、杏仁、浓朴、甘草各五钱,黑豆、枣子煎服(红痢,生地、甘草节、春茶煎)。久不效,加龙骨、赤石脂、人参、芍药各一两,为末,蜜丸梧子大。每...
...续著为《论》数卷,用心为术,追俪古人。淮南谓安常能与伤寒说话,岂不信哉。 ※《钱氏小儿方》八卷 晁氏曰:皇朝钱乙仲阳撰。神宗时擢太医丞。於书无所不窥。他人勤勤守古独度越纵舍,卒与法合。尤邃《本草》,多识物理,辩正阙误。最工疗婴孺病。 年八十二而...
...(附论)凡小儿新生。无疾慎不可逆针灸之。如逆针灸。则忍痛动其五脉。因喜成痫。河洛关中土地多寒。儿喜病痉。其生儿三日。多逆灸以防之。又灸颊以防噤。有噤者。舌下脉急。牙车筋急。其土地寒。皆决舌下。去血灸颊。所以防噤也。吴蜀地温。无此疾也。...
...眼分左(火)右(水)阴阳之殊,左阳右阴,故人之手足左不及右,耳目右不及左。左眼病则阳经病,右眼病则阴经病。阳邪日疼,阴邪夜疼。方治风虚气热之疾。气眼羌活石膏(散),羌活治热脑头风,石膏、黄芩洗心退热; 本治偏头痛,密蒙花治羞明,木贼退翳障...
...十三 诸虫论 食气积癖论 卷十四 心腹痛论 腹胀论 肿病论 虚羸论 咳嗽论(附痰饮上气) 卷十五 黄胆论 客忤论 三疰论 夜啼论 诸汗论 不语论 渴论 血溢论 卷十六 寒热论 疟病论 弄舌论 病论(音奇) 骨蒸论 腹皮青黑论 难乳论 大小便论...
...隋唐时期,政府重视医学教育,在太医署内由医博士教授医学,其中专设少小科,学制5年,促进了儿科专业的发展。隋代巢元方主持编撰《诸病源候论》,其中论小儿杂病诸候6卷。该书提出—了“不可暖衣,……宜时见风日,…常当节适乳哺”等积极的小儿护养观。...
...青色出于太阴太阳,(两额,左为太阳,右为太阴。)及鱼尾正面口角,如大青蓝叶,怪恶之状者,肝气绝,主死。若如翠羽柏皮者,只是肝邪,有惊病、风病、目病之属。(以下五条出徐春甫《古今医统》。)红色见于口唇,及三阴三阳上下,如马肝之色,死血之状者...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