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好问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元代医家。字裕生,号启明,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其先世尝供职宋太医院,业小儿医。好问取家藏医籍,研读多年。因天资聪颖,治疾皆有效。尤以痘疹之证最为得心应手,常一剂奏效。后入太医院任院判。尝着《素问集解》、《本草类要》、《痘疹启微》等,惜均...

http://qihuangzhishu.com/193/1647.htm

徐彪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明代医家。字文蔚,号希谷。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太医院院使徐枢子。正统十年(1445年)被荐入太医院,先在御药房任职,三年后升为御医。1451年(景泰二年)升为院判。撰有《本草证治辨明》十卷、《论咳嗽条》、《伤寒纂例》各二卷。...

http://qihuangzhishu.com/195/405.htm

大明会典医政官制_《古今医统大全》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国初置医学提举司,后改太医监,又改太医院,设院使、同知及典簿等官职,专诊视疾病、修合药饵等事。洪武十四年定为五品等衙门,更设太医院令、丞、吏目及御医,始根据文职授散官。二十二年复改院令为院使,丞为院判。其属置惠民药局,又于本衙门置生药库,...

http://qihuangzhishu.com/336/47.htm

大明会典医政官制_《古今医统大全》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国初置医学提举司,后改太医监,又改太医院,设院使、同知及典簿等官职,专诊视疾病、修合药饵等事。洪武十四年定为五品等衙门,更设太医院令、丞、吏目及御医,始根据文职授散官。二十二年复改院令为院使,丞为院判。其属置惠民药局,又于本衙门置生药库,...

http://zhongyibaodian.com/gujinyitongdaquan/336-15-10.html

医学教育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一)中央的医学教育机构与制度1、医学教育机构 金化太医院为医学教育机构。元代太医院不再具有医学教学职能,只具有医学管理及规章制度之颁发等,元代中央医学教育机构,史未见载,似无此设置。2、医学分科 金代医学分10科,详细情况无可稽考。元代...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202.htm

十三科_《中医名词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指我国古代医学分科。元代、明代的太医院都把医学分为十三科。元代十三科分为大方脉科、杂医科、小方脉科、风科、产科、眼科、口齿科、咽喉科、正骨科、金疮肿科、针灸科、祝由科、禁科。明太医院的十三科是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口齿、...

http://qihuangzhishu.com/109/2845.htm

十三科_医史_中医名词术语大全_【中医宝典】

...指我国古代医学分科。元代、明代的太医院都把医学分为十三科。元代十三科分为大方脉科、杂医科、小方脉科、风科、产科、眼科、口齿科、咽喉科、正骨科、金疮肿科、针灸科、祝由科、禁科。明太医院的十三科是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口齿、...

http://zhongyibaodian.com/TCM-Noun/shisanke-1978.html

医事制度与医学教育_中医文化中医发展_【中医宝典】

...编制及品佚空载不详。 金代设置太医院,属宣徽院。太医院的名称始于金代。置提点、院使、副使、判官,掌管医药,领导太医院工作。又设管勾、正奉上太医、副奉上太医、长行太医寺职,还设有太医教官。太医的品秩凡25阶。 王室的医官:太后两宫,设有医令、医...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333.html

辽夏金元医事制度与医学教育_《中国医学通史》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品佚空载不详。金代设置太医院,属宣徽院。太医院的名称始于金代。置提点、院使、副使、判官,掌管医药,领导太医院工作。又设管勾、正奉上太医、副奉上太医、长行太医寺职,还设有太医教官。太医的品秩凡25阶。王室的医官:太后两宫,设有医令、医丞,皇后...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guoyixuetongshi/1029-14-1.html

共找到5,981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7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