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医学基础研究的发展_中医文化中发展_【中医宝典】

... 明代医学在诊断学、病案书写格式、医学书籍编著和传播、医德论述和史研究上,均有较大发展。 (一)诊断学的研究与发展 明代医家在诊断上大都强调四诊兼备,脉合参,强调全面掌握材料,抓住纲领,辨证施治。八纲辨证纲领即在明时发育成熟,脱颖而出。...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265.html

_《法圆通》_中诊治书籍_【岐黄之术】

...按汗一条,有阳虚者,有阴虚者,有太阳风伤卫者,有阳明热盛者。因阳虚者,由人素秉阳虚,或用心过度而损心阳,心阳衰,不能统摄心中之液而汗出。或脾胃阳衰,不能收摄脾胃中之血液而汗出。或肝肾阳衰,不能收束肝肾中血液而汗出。上中下三部阳衰,皆能...

http://qihuangzhishu.com/112/34.htm

方论(三十四)_《中国籍考》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与图内之方。非医径全书也。梓成。客有阅而嘲焉者。谓世有异人。必有异书。以松崖先生之天材间出。向导博奥之。尊推于诸先达者。间不容口。相传其生平着述。满家满车。一切琅签秘籍。悉于易箦时。假祝融力。载归白玉楼。则此之径一帙。固先生之吉光片羽也...

http://qihuangzhishu.com/485/113.htm

中医内科疾病症状要点_《中医内科学》_中医内科书籍_【岐黄之术】

...症状是疾病和/或候的临床表现,是组成疾病和/或候的临床要素,要进行辨证识病,必须从症状人手进行分析判断。内科疾病症状是研究和描述症状的基本病机,症状的临床特征所反应的病机差异性和与相关症状、体征、舌脉组合出现时所反应的病机,从而为...

http://qihuangzhishu.com/76/15.htm

虚损奇_《读随笔》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天下有奇,即在常病之中,令人不可捉摸者。族弟成室太早,先吐血,继咳嗽,二年,始得诊之;脉数而涩,以温补脾肾,兼理肺气治之,即愈。半年回家,又接考试,病复发,又半年,始得诊之;身热,时时汗出,咳嗽气急,自言少腹有气上涌,当其涌时,鼻出不及...

http://zhongyibaodian.com/duyisuibi/683-9-41.html

高思敬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清代外科学家。字憩云。澄江(今江苏江阴)人。少时从师于表伯赵云泉,内科。后从疡高手李遇良,专攻外科。从医四十余年,所治外科患者有十余万之多。生平著述甚丰,撰有《外科镜》十二卷,重视辨证,博采中医之法;《逆症汇录》,记录二十四例死亡...

http://qihuangzhishu.com/168/1272.htm

隋唐五代病因症候的总结_《中国医学通史》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而善则能全”(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序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的精神,在医疗实践中作了新的探索,在病因学和症侯方面均有显著进步。其特点为:开展一个病一个候的研究,注意客观状的描述:以候分类,注意同类间的鉴别;候与病因结合、候与...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guoyixuetongshi/1029-12-3.html

中医儿科的新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_《中医儿科》_中医儿科书籍_【岐黄之术】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国家发展我国传统医学的政策支持下,在现代科学技术飞跃进步的学术氛围中,中医儿科和其他中医学科一样,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20世纪50年代开始了现代中医中等和高等教育,70年代开始中医儿科硕上生教育...

http://qihuangzhishu.com/79/6.htm

相反_《古今统大全》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脉相反,不可治。春夏浮涩,秋冬浮大。老人太过,少壮不及。心痛脾疼,失血泻痢。中恶金疮,浮洪俱忌。伤寒热病,腹满水气。中毒发狂,沉细不吉。产后溃痈,俱嫌洪实。咳嗽沉伏,虚痛搏指。喘急细微,痿痹紧急。中病脉坚,外病脉涩。汗出脉盛,头痛短涩...

http://qihuangzhishu.com/336/122.htm

脉不可偏废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别不别,则无以措治。”《玉函经》言:“脉为门之先,其理微妙……切而知之以察其内,之于脉不可偏废。”笔者从医40余年,深感脉诊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性。比如对常见的感冒,脉浮紧为风寒型,脉浮缓为风热型。若右寸浮弦必有较剧的头痛。若左关、...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3509.html

共找到126,253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7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