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医学姓氏_医学入门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谈性理及天文、地理、医学之书,竟夕乃去。晚年着医衍二十卷,编地理拨沙经图,卒年九十九。李惟熙 舒州人。博学通医,善论物理。云∶菱、芡皆水物,菱寒而芡暖者,菱花开背日,芡花开向日故也。又曰∶桃、杏双仁辄杀人者,其花本五出,六出必双仁。...

http://zhongyibaodian.com/yixuerumen/346-2-6.html

明代医学基础研究的发展_中医文化中医发展_【中医宝典】

...四合参,反对完全依脉辨证。张三锡在医学六要中将李梃的48问,简化为26问,张介宾又简化为10问,编成十向歌,易记易行,为后世遵行。 3、脉:明代脉学专著甚多,一些类书、全书、方书、本草、临床专科著作,也常兼及脉学。现存脉学著作有...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265.html

中医词典其他:第二篇_中医词典z~其他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伤损内症及其兼症的治疗。三昧脉学著作。全称石顽老人三昧。一卷,共十二篇。清·张珞着,张登编纂,书成于1689年。前篇阐明撰着此书宗旨,并批判前人的某些脉学著作,提出“入门宗脉不慎,未免流入异端”,力陈“吾当以三昧水涤除尘见。...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yicidian2059/196-2-2.html

问从脉不从证从证不从脉_三昧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问古人治例.有从证不从脉.从脉不从证.一病而治各不同.或愈或不愈者.其故何也.答曰.此节庵先生以南阳治例.下一注脚也.惜乎有所未尽耳.盖从证从脉.各有其方.如脉浮为表.治宜汗之.然亦有宜下者.仲景云.脉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热属脏者攻之.不...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zongsanmei/845-12-8.html

学用经方须重视腹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做法一直延续到现在,这样就影响了临证诊断的准确度。 日本的汉方医学习伤寒论很重视腹这种独特的诊断方法,特别是在内伤杂病及慢性疑难重证中尤为依赖腹。日本汤本求真所著皇汉医学中曾提到,日本汉方学家吉益东洞氏说:“腹者有生之本,百病根...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4682.html

辽夏金元医学基础理论的研究_中国医学通史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以宋时流传的前代吕广等十先生补注之说为,言言有训、字字有训,撰成该书。这一时期难经研究成就最大的是滑寿的难经本义(1366)。他追本溯源,考之灵枢素问,又及仲景、叔和,以绎其绪,凡诸说善者,均予吸收,并详细阐发前人未...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guoyixuetongshi/1029-14-3.html

中国医学通史绪论(二)_【中医宝典】

...是传记体医史研究,有唐代甘伯名医传、宋代周守忠历代名医蒙求,明代李濂医史,清代医史类著作逐渐增多,如:王宏翰的古今医史,徐灵胎的中国医学通史类、专科史类等专门著作的出版也很活跃。 ...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1737.html

舌下络先兆_中医疾病预测_中医诊治书籍_【岐黄之术】

...与脾肾极为相关。此外,舌下络脉暴露充分,是观察周围循环的良好部位,尤其是反映血液病的首选之处,因最能灵敏反映血液的虚实寒热,故血瘀最有早期预报价值。如宋代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即有舌下络死胎瘀血的记载:“身重体热、寒频,舌下之脉黑复青...

http://qihuangzhishu.com/128/97.htm

明代医学家传记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论语〉义府律例笺释等。十九、陈实功陈实功(1555~1636),字毓仁,号若虚。崇川(今江苏南通市)人,幼年多病,少年开始究心医学,专事外科40余年,著外科正12卷(1617),搜集有唐以来外科验方,结合自身临证经验写成。陈氏...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266.htm

医学哲学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学说简单化贴上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标签,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医学的发展。进入六十年代,随着学习毛泽东思想的开展,医学界也掀起了学习矛盾论实践论的高潮,从1964年7月到1965年11月,健康报展开了“正确的诊断治疗从哪里来”的...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427.htm

共找到479,217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7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