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医学著作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卷,卷1首设“医学或问”51条,阐述医学源流、授受、亢害承制、丹溪说、四诊合参等内容,颇有见地。“或问”后按内、外、妇、儿科分述近百种病证,收一千余方。诸病总论皆采《内经》要旨,脉法取王叔和,伤寒宗张仲景,内伤宗李东垣,小儿尊钱乙。余病均...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265.htm

明代的医学教育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我国自南北朝出现学校性质医学教育以来,中经唐宋,到明代又有了一些发展。明代沿元制。将户口分为民、军、、儒、灶、僧、道、匠等,规定各户必须子袭父业。一入户,子孙就必须世代业。明代户,大多社会地位低下,衣食不得温饱,与乐工、厨师、班匠...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234.htm

辽夏金元药物学和方剂学_《中国医学通史》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凡药之五味,随五脏所入而为补泻,亦不过因其性而调之。”同一泻火药,黄连则心火,黄芩则泻肺火,白芍则泻肝火,知母则泻肾火,木通则泻小肠火,黄芩又泻大肠火,石膏则泻胃火。他还指出药物由于炮制方法不同,其归经亦会随之发生变化,主治的疾病亦...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guoyixuetongshi/1029-14-5.html

敦煌医学资料研究概况_【中医宝典】

...。关于敦煌医学资料的抄写年代,最早的上限在南北朝和隋代,最晚下限为五代时期,绝大多数的医书均为唐代手写。就医学内容而言,敦煌医学资料有经诊法类、医术医方类、针灸药物类、养生辟谷服石类等,此外,还有部分藏医药文献、道家医方类和佛家医方类资料...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1605.html

清代前中期少数民族医学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开始吸收印度土、水、火、风、空“五大元素”的内容和“赫依、希拉、巴达干”(气、明、痰)理论,但并不系统,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随着十六世纪藏传佛教的大量输入蒙古地区,藏医经典著作《四部医典》传入并被译成蒙文;而印度吠陀医学的《经八支》也在这...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296.htm

隋唐五代医学(公元581-960年)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法帖之中。唐代史学有重要发展。我国第一部史学评论著作刘知几的《史通》,富于批判精神,他提出史家须具才、学、识三长等见解,对史学家包括工作者,也深有启迪。唐王朝曾把道教奉为国教,不少帝王热衷于炼丹饵药,炼丹道士出入宫庭,出现了不少炼丹家和...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141.htm

辽夏金元时期医学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疾病时,多不请治疗,由巫师占筮、驱鬼,建立西夏后,在汉族文化影响下,逐渐改变了旧俗,吸取汉族先进的中医药学,开始建立西夏的医学。学术争鸣与创新:金元时期战争频仍,人民经历着长久的战乱,生活极端痛苦,疫病广泛流行,过去对病因、病机的解释和...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199.htm

方剂学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钤方》22卷,该书以经为本,详列外感内伤诸病,尤重骨伤科,在体例上以脉、病、因、证、治为“五事’,钤而为图,贯穿彼此,互为发明,使人一目了然。与李仲南不同,危亦林是医学世家,他积祖传五世分科习业的经验,撰成《世医得效方》19卷。在该书中...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214.htm

眼科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秘传眼科纂要》记载了前代未见的新病种,如眼瘤、黑白混视、白仁黄赤色外障等病名,对眼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二、中西眼科汇通的萌生与发展十九世纪初,随着西洋医学的渗透和传入,中医书籍中不断出现有关西眼科知识的记载。如早期中西汇通医家陈定泰,在...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371.htm

中西医论争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一、关于中医基础理论的论争近代中国医学的核心问题是中西医的比较与抉择。西方医学的大规模传入,造成了国内中医、西医两种异质医学体系并存的局面。因而,通过比较并作出抉择便成为中国医学界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围绕这一问题,医学界人土提出了多种...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361.htm

共找到131,769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7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