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指数低的药物(即剂量稍有变化药理作用即有明显改变的药物),需要监测血药浓度的药物,酶诱导剂和酶抑制剂都容易发生药物相互作用。它们包括口服抗凝药、口服降糖药、抗生素类、抗癫痫药、抗心律失常药、强心苷和抗过敏药等。 ...
...凝固的药物,主要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图28-1 凝血机制图示HMWK:高分子激肽原 Ka:激肽释放酶TPL:组织凝血活素 PL:血小板磷脂肝素【来源与化学】 肝素(heparin)含有长短不一的酸性粘多糖。主要由硫酸-D-葡萄糖...
...认为是一种与免疫有关的疾病。 目前西医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过敏性紫癜首选药物是激素,服用后血小板一般可升高,但激素的副作用非常很大,在升高血小板的同时又会增添许多新的疾病,如向心性、、、骨质疏松等,而且激素减量后,血小板又会降低,停药后仍...
...每天静滴1次,5U/d,连用2次,1个疗程5天,不合并应用其他抗凝、溶栓、抑制血小板聚集药物,改善梗死灶周围缺血半暗区的血液供应,减轻神经细胞的损伤过程,从而使临床症状与体征好转或消失。卫生部全国脑防办、全国蛇毒研究中心及中华医学会正在进行...
...(一)治疗 1.治疗原发病 本病的发生与肿瘤、DIC有关,因此关键治疗原发病。 2.抗凝治疗 静脉注射肝素,阻止纤维蛋白和血小板在瓣膜上沉积和聚集,对防止血栓发生有一定疗效。华法林(warfarin)无效。至于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
...大多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人血清中存在抗血小板抗体,其中特别是paigg与pac3增多,从而在血小板表面固定igg抗体分子的fc片断在补体c3b受体相结合,使血小板被吞噬破坏,或是抗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相关抗原相结合,在补体c5~c9的作用下...
...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急性型多发生于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痊愈之后,提示血小板减少与对原发感染的免疫反应间有关。慢性型患者中约半数可测出血清中有抗血小板抗体。 一、血小板相关抗体 慢性ITP病人血清中存在抗血小板抗体。若将慢性...
...中存在抗血小板抗体,使血小板破坏过多,引起紫癜;而骨髓中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幼稚化。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及慢性两种,二者发病机理及表现有显着不同。 急性型多为10岁以下儿童,两性无差异。多在冬、春季节发病,病前多有病毒感染史,以上呼吸道感染、...
...皮质激素疗效不明显;(2)脾切除后无效及复发;(3)有皮质激素禁忌症,又不适宜脾切除者。常用药物有:硫唑嘌呤1.5~3.0毫克/公斤体重/日,胃热口服;环磷酰胺1.5~3.0毫克/公斤体重/日,口服。4.提升血小板及止血的药物。主要有三磷酸...
...第三种酶,即除逆转录酶、蛋白酶外的整合酶。整合酶被认为是抗HIV药物作用的新靶点,从而衍生出了一类新的抗艾药物——整合酶抑制剂。 到目前为止,已经报道的HIV-1整合酶抑制剂主要有以下几类:DNA结合剂、核苷酸类似物及寡核苷酸、硫酸酯化合物...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