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三十六疰丸_【中药方剂】中医药方,中药方

...目录 《外台》江南三十六疰丸 ▼ 相关方剂 ▲ 返回目录《外台》:江南三十六疰丸【处方】雄黄(研)2分,麦门冬(去心)3分,皂荚(去皮子,炙)2分,莽草(炙)2分,鬼臼3分,巴豆(去心皮,熬)2分(一方不用麦门冬,用天门冬)。【制法】上为...

http://zhongyaofangji.com/j/jiangnansanshiliuzhuwan.html

带下三十六疾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指妇人三十六种疾病。《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八:“(带下)三十六疾者,是十二症、九痛、七害、五伤、三固谓之三十六疾也。”详见各条。...

http://qihuangzhishu.com/167/1268.htm

《西塘感证》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伤寒类著作。三卷。清·董废翁撰。本书专论四时感证,内容分总论、本病、变病、兼病四部分。本病以伤寒六经分症,治法分正治、从治;对变病、兼病诸证分析尤详,其中包括一些危症的救治;末附妊孕伤寒。董氏学宗各家,立论本于《医学纲目》和《证治准绳》,...

http://qihuangzhishu.com/195/1539.htm

《西塘感证》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伤寒类著作。三卷。清·董废翁撰。本书专论四时感证,内容分总论、本病、变病、兼病四部分。本病以伤寒六经分症,治法分正治、从治;对变病、兼病诸证分析尤详,其中包括一些危症的救治;末附妊孕伤寒。董氏学宗各家,立论本于《医学纲目》和《证治准绳》,...

http://qihuangzhishu.com/196/2137.htm

厥阴病证六经辨证_中医辩证六经辩证_【中医宝典】

...厥阴病证乃为六经病证的最后阶段,因为处于正气和病邪在做最后的抗争,故其病变的表现极其错综复杂。若阳气由虚衰而转复,则示病势好转;若阴寒盛极而阳气不续,则示病势重危;若阴寒虽盛而其阳气尚能与之抗争,则病势多表现为寒撚错杂的证候。既然厥阴病证...

http://zhongyibaodian.com/bianzheng/b32351.html

六经标本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经络部位名。指手足六经的标部和本部。亦称十二经标本。标指末梢,为经气所止;本指根本,为经气所起。《灵枢·卫气》:“能知六经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十二经各有标本,以四肢肘膝以下某些部(穴)位为本,头、面、胸、背的某些部(穴)位为标。其...

http://qihuangzhishu.com/191/447.htm

《外科十法》_中医外科书籍_【岐黄之术】

...作者:朱世杰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序 内消法一 艾灸法二 神火照法三 刀针砭石法四 围药法五 开口除脓法六 收口法七 总论服药法八 详论五善七恶救援法九 将息法十 外科症治方药 发背 脑疽 鬓疽 井口疽 疔疮 喉痹 ...

http://qihuangzhishu.com/233/index.htm

《外科十法》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作者:朱世杰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序 内消法一 艾灸法二 神火照法三 刀针砭石法四 围药法五 开口除脓法六 收口法七 总论服药法八 详论五善七恶救援法九 将息法十 外科症治方药 发背 脑疽 鬓疽 井口疽 疔疮 喉痹 ...

http://zhongyibaodian.com/waikeshifa5380/index.html

六经定法贯解_《医理真传》_中医医论书籍_【岐黄之术】

...麻之必使人亡阳也。观于气实之人发汗,毫不为害,从可识矣。然则仲景又岂不知内虚之人不可发汗乎?观于食粥、与不食粥,微发汗、更发汗,中病即止诸句,仲景已于内虚之人,早为筹画矣。真是步步规矩,处处苦心,惜乎知之者寡耳。六经当以一贯解之,章旨太多,...

http://qihuangzhishu.com/1213/28.htm

《伤寒论》六经解二_《研经言》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伤寒》一书,专明表里,以寒邪之入也,表里以次,故分六经以列其次之后先。寒病之呈也,表里恒兼,故又分六经六篇,以辨其兼之多少,于是属词比事,不得不起一例。其例纯表者入表部,兼里者亦入表部,必纯里者乃在里部。假如六经症具,必在太阳篇,以太阳...

http://zhongyibaodian.com/yanjingyan/769-10-5.html

共找到17,369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7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