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苦欲补泻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中药学术语。系一种用药法则。根据五脏生理特性及病变采用补泻法则。素问·藏气法时论: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http://qihuangzhishu.com/194/947.htm

本升降浮沉之理,不拘寒热补泻——普济消毒饮浅识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 高建忠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 普济消毒饮为临床常用名方,但用方者多“清热解毒,疏风散邪”这一角度去理解和使用该方,致使该方疗效平平。如能制方本意去理解该方,进一步随证加减使用,或可提高疗效。 普济消毒饮出自东垣试效方:“泰和...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4654.html

五味_内经评文_中医经论书籍_【岐黄之术】

....宜食甘. 米饭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犬肉麻李韭皆酸.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肾食品店黑.宜色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用笔与天年篇同.而布阵尤奇.前五味说到营卫.随即接叙营卫是本题里面一层却提...

http://qihuangzhishu.com/712/65.htm

以黄帝的名义创造了一个“有效期”最长的医学理论_【中医宝典】

...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脏腑经络、诊法治则、针灸方药等古代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方法。该书奠定了中医药的理论基础,但这本书并不是由黄帝所编纂,而是一本托名之作。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思想;用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来阐释生命和...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4983.html

难经简介_难经_中医经论书籍_【岐黄之术】

...寸口”,简便易行。确立了以手腕寸、关、尺为三部,再分别每部之浮、中、沉为九候的“三部九候”脉诊法。难经在论述正常脉及各类疾病所反映出的病脉在疾病诊断上的意义,各类脉象之鉴别等方面,均发挥了黄帝内经理论,使学者更易于理解。23~29难...

http://qihuangzhishu.com/102/1.htm

关于印发北京市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培养教学计划的通知_【中医宝典】

...中医药网络教育中心应用网络和多媒体数码技术,负责将由名师主讲的内经中药学方剂学四门基础主干课程制作成网络继续教育课件,面向国内外接受中医药现代远程继续教育者,构筑中医药远程终身教育体系。 二十一世纪中医药网络教育中心主任...

http://zhongyibaodian.com/zs/23051.html

五行学说是内经辨证思维的核心思想_中医辩证_【中医宝典】

...治疗很有意义,如素问·脉要精微大论中说:“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阴阳始,始之有经,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说明脉诊望诊均可以用五行观气解释病疾,望诊可以推断病情,如灵枢·五阅五使篇中说了 “肺病者,喘息鼻;肝病...

http://zhongyibaodian.com/bianzheng/a11476.html

医学启源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十二)小儿 (十三)潮热 (十四)咳嗽 (十五)五脏补泻 卷之中 十、内经主治备要 (一)五运主病 (二)六气为病 (三)五运病解 (四)六气病解 风木厥阴,肝胆之气也。 热者,少阴君火之热,乃真心小肠之气也。 湿者,太阴湿土,乃脾胃...

http://zhongyibaodian.com/yixueqiyuan/index.html

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_中医刺灸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作综合考虑,灵活掌握。正如素问·刺要论指出:"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深浅不得,反为大贼",强调针刺的深度必须适当。怎样正确掌握针刺深度,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年龄灵枢·逆顺肥瘦说:"婴儿、瘦人,浅而疾之;壮士、肥人,深而留之"...

http://zhongyibaodian.com/cijiu/113-12-3.html

推陈出新 示人规矩_经络腧穴_【中医宝典】

...,使读者可学可用。 “五体针法”继承与发扬了内经针法 目前谈针刺较注重手法,精义亦介绍了手法。如第八章“针刺法与灸法”中第二节“单式补泻法”与第三节“复式补泻法”当属于手法。此外,精义第八章第四节“皮脉肉筋骨五体针法”,内容传统...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jiu-2/a15019.html

共找到893,887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7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