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见阴脉者死,邪自表达里,正气亏陷,如谵语脉沉是也。《活人书》谓杂病与伤寒脉不同,其实同也,况伤寒中亦有杂病,杂病中亦有伤寒。伤寒杂病脉之阴阳一而已矣。自《百证歌》举其概,丹溪发其微,然后知脉当从仲景与叔和《脉经》,不当泥高阳生之《脉诀》也...
...。也就是太史公所讲的:“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后来仓公传黄帝扁鹊之脉书,脉学在世界医学中成为一门独特的学问。仓公是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的。仓公在脉学上做了很多工夫,仓公说:淳于意诊齐王太后病,一看脉,便说是风瘅客于胞。因为他切脉发现太阴...
...从预后(生死)脉中亦反映出对病机的关系,例如《内经》于脉是最重胃气,认为无胃气的脉是死脉,凡季节脉与五脏脉、六经脉等无胃气即是死脉,换句话说就是失去柔和和过分刻露的有关脉象,例如春弦、夏钩、秋毛、冬石等等,这实际上是个脉形程度变化问题。 ...
...舌苔,以了解病性的寒热,邪正的消长进退。 内伤慢性杂病:重在观察舌质,以了解脏腑气血虚实,证候特征及病机的属性重点。 ②同一舌苔,在邪正虚实寒热方面,有轻重深浅的差别,例如:舌苔白腻病属寒湿,但白腻的程度悬殊较大,必须依此判断湿邪的轻重;...
... KT ,脉大缓者,死。闭目不欲见人,脉得肝脉者,生;反得肺脉者,死。耳聋,脉大者,生;沉迟细者,难治。坚积泄痢,脉微细者,生;浮者,死。头痛,脉短涩者,死;浮滑者,生。中毒药,阳脉洪大而速者,生;微细者,死。(《脉经》“速”作“迟”。)...
...”从《脉经》引用的多种不同说法,及“正文”所确定的脉形来看,在王叔和以前微脉的认识是很不一致的。而通过前此和以后的实践证明《脉经》提出的根细软如欲绝,若有若无是合理的,《脉经》的说法得到历代绝大多数学者的支持,并继承了这种标准,例如《千余方...
...的呢?据多数医家认为:以浮数散乱或沉细而滑者为多,这种离经之脉,因系一时性变化,故晋·王叔和《脉经》认为是:“但离经者,不病也。”离经之脉归纳起来,约有如下四种: 1、脉浮浮脉的形成主要是血气沸腾在表,脉管充盈所致。妇人临产脉之所以浮,与挣...
...,善忘,目瞑,皮肤寒,秋瘥夏剧,主皮中时痛,如虱缘之状,甚者如针刺,时痒,其色白。诊得心积,脉沉而芤,上下无常处,病胸满悸,腹中热,面赤嗌干,心烦,掌中热,甚即唾血,主身螈,主血厥,夏瘥冬剧,其色赤。诊得脾积,脉浮大而长,饥则减,饱则见,起...
...而短者,死。病若耳聋,脉反浮大而涩者,死(《千金翼》云:脉大者生,沉迟细者难治)病若目俣俣,脉反大而缓者,死。左有病而右痛,右有病而左痛,下有病而上痛,上有病而下痛,此为逆,逆者死,不可治。脉来沉之绝濡,浮之不止,推手者,半月死。(一作半日...
...;若中候沉候,不可得而见也。王叔和比之帛浮水面,李时珍比之水上浮沤,皆曲状其随手而没之象也。《脉经》言“轻手相得,按之无有”,伪诀反言“按之似有举还无”,悖戾一至此耶!且按之则似有,举之则全无,是弱脉而非濡脉矣。濡脉之浮软,与虚脉相类;但虚脉...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