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德铭_二、识病是关键,病与辨证相结合_中医名医大全_【中医宝典】

...陆师强调临床诊治首先识病,把病与辨证结合,成为其临床思维特色。1.辨证论治是中医特色,但中医不仅讲辨证,也强调病。病就是辨识具体的疾病。清代《兰台轨范·序》:“欲治病者,必先识病之名, 能识病名而后其病之由生,知其所由生又当其生之...

http://zhongyibaodian.com/mingyi/ludeming/557-3-2.html

呕血的急救_《现代院外急救手册》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呕血是从口腔呕吐鲜血或咖啡样变性血液,多由十二指肠、胃和食道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或因邻近的肝、胆、胰病和外伤后,血经口腔呕出。上消化道出血均称为呕血。一、原因(一)上消化道疾病1.食道:外伤,食道癌,食道炎症,食道溃疡、异物、静脉曲张。2...

http://zhongyibaodian.com/xiandaiyuanwaijijiushouce/999-8-3.html

实攻补悬绝_《儒门事亲》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后利则实者活,此两证自是前二证之治法也。后人不知是治法,只作验生死之断句,直谓病患有此则生,无此则死。虚者听其浆粥自入胃,实者听其自汗自利,便委之死地,岂不谬哉?夫浆粥入胃而不注泄,则胃气和,胃气和则虚皆实也,是以生也;汗以泄其表,利以...

http://zhongyibaodian.com/rumenshiqin/639-8-10.html

KY3H模式——中医未病”继承发展的新成果_【中医宝典】

...”代表健康文化(HC)、健康管理(HM)、健康保险(HI)。 中医未病”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其“未病先防、已病早、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的预防思想与西医中医养生学的原理和方法,专家可提供体调养的个性化方案,包括体施膳、体养神、起居...

http://zhongyibaodian.com/zs/50386.html

呕血症鉴别诊断_中医望诊_【中医宝典】

...呕血:是指血液从口吐出间夹有食物残渣。本病的病位主要在食道和胃,与肝脾等脏腑关系密切。 呕血症鉴别诊断 主症特点 兼有症 舌脉 病证诊断 血色紫黯或紫红夹有食物残渣 脘腹闷胀疼痛、口臭唇红、大便秘结色黑 苔黄腻、脉滑数 胃热壅盛证 血色...

http://zhongyibaodian.com/wangzhen/a11769.html

《白喉条》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喉科专着。又名《瑞安陈氏白喉条》。一卷。清·陈葆善撰。刊于1887年。此书系作者将其尚未刊行的原著《白喉订正论》删繁而成。全书共条15条,包括白喉的病原、所中经络、脉、辨色、手太阴、手少阳、手少阴三经病症,救误、善后、外、禁忌等...

http://qihuangzhishu.com/166/168.htm

《白喉条》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喉科专着。又名《瑞安陈氏白喉条》。一卷。清·陈葆善撰。刊于1887年。此书系作者将其尚未刊行的原著《白喉订正论》删繁而成。全书共条15条,包括白喉的病原、所中经络、脉、辨色、手太阴、手少阳、手少阴三经病症,救误、善后、外、禁忌等...

http://qihuangzhishu.com/196/3193.htm

疫治法_《松峰说疫》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庞氏云∶春三月行青筋牵病,夏三月行赤脉KT 病,秋三月行白气狸病,冬三月行黑骨瘟病。四季月各余十八日,土王用事,行黄肉随病。后人又以木火金水土疫配之,各有定法。其中止有所谓疫乃天地之疠气,人中之则各随其脏气以为病之说,尚属近理。如...

http://zhongyibaodian.com/songfengshuoyi/699-10-8.html

黄连汤活用心悸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佐,诸药使寒散热消,中焦得和,阴阳升降复常,痛呕自愈。 该方临证大多用于胃肠道疾病的,而笔者抓住其病位的“胸”,其病机的阴阳升降失调,其症的心中烦闷等,将该方应用于心悸,收效良好。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连中的黄连素具有显著的扩张血管、...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1982.html

病被忽视的根源_《中医疾病预测》_中医诊治书籍_【岐黄之术】

...共性的和统一的,因此长期以来,客观上限制了微观的,细的和深入的个体分析方法,导致了中医重证轻病的发展道路。二、西洋医学的长期龚断中国历代皆以病为前提,以辨证为核心。病的忽略是从1846年鸦片战争后,西洋医学传入中国,便开始了所谓西医重病,...

http://qihuangzhishu.com/128/31.htm

共找到471,913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7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