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尸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不觉其死矣。”病变早晚期不同,有痎疟、遁注、骨蒸、伏连、殗殜之称。参见有关各条。本病相似于结核病。②经外穴异名。见中国针灸学。即中恶。参见该条。...

http://qihuangzhishu.com/167/799.htm

黄帝八十一难经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难经不但在理论方面丰富了祖国医药学的内容,而且在临床方面颇多论述,除针灸之外,还提出了伤寒有五的理论,对后世伤寒学说与温病学说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难经对诊断学、针灸学的论述也一直被医家所遵循,对历代医学家理论思维和医理研究有着...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99.htm

教育家--黄竹斋_名家名著_【中医宝典】

...黄竹斋,中医内科和针灸学家。撰写了伤寒杂病论集注针灸经穴图考医圣张仲景传等。 黄竹斋(1886—1960),中医内科和针灸学家。自学成才,学识渊博。在学术上,尊古不泥,勇于探索,主张中西医团结合作。20世纪30年代他先后任...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jiu-2/a15060.html

伏羲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情况,近从己身取象,远从器物取象,在这种情况下开始创造八卦,用来通晓万事万物变化的性质,用来分类归纳万事万物的形状。帝王世纪称:伏羲"味百药而制九针"。因此千余年来被我国医界尊奉为医药学、针灸学之始祖。...

http://qihuangzhishu.com/168/850.htm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理论研究与文献整理_中国医学通史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奠定了我国脉学诊断学的基础。三、针灸学魏晋南北朝时期,针灸科取得了显著进展,主要表现在针灸学科的确立。针灸学科确立的显著标志,是针灸学大师皇甫谧根据灵枢素问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参考难考难经等古代医学文献,总结了...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guoyixuetongshi/1029-11-3.html

治学研经重理论,博采众长勤笔录_医药史料_【中医宝典】

...浙江古代的针灸学家的治学很有特色,在现存浙江古代的十多种针灸著作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对内经难经甲乙经等经典针灸著作的研究,是十分重视的。如滑寿和高武都有有关内经难经的专著,滑寿的另一本十四经发挥是在皇甫谧...

http://zhongyibaodian.com/shiliao-2/b34754.html

肺系_身形脏腑组织_中医名词术语大全_【中医宝典】

...指喉头气管(承澹?校注十四经发挥)。指肺与喉咙相联系部位(中国医学院主编针灸学讲义)。肺的附属器官如气管、喉、鼻道等连成了呼吸道,统称“肺系”。 ...

http://zhongyibaodian.com/TCM-Noun/feixi-872.html

针灸科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者,以四指为一夫”(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29,P518,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这种同身寸的取穴方法,为医者提供了准确取穴的简便测算法,有利于针灸学的发展。针灸治疗疾病种类,隋唐时期逐渐扩大,特别是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针灸...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156.htm

经络的组成和作用_针灸学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筋痛、痹证等,针灸治疗多局部取穴而泻之,如灵枢·经筋载:“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六)十二皮部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十二皮部的分布区域是以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范围,即十二经脉在...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jiuxue/93-2-1.html

陆瘦燕_中医名医大全_【中医宝典】

...撰写了针灸正宗第一集“中风预防法”、“金针实验录”和第二集“金针心传”、“穴位释义”。又于1948年和夫人朱汝功医师共同创办“新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及针灸函授班,并改进针具,创制了“瘦燕式”毫针,制造与人体等大的针灸经络穴位模型,亲自编写了...

http://zhongyibaodian.com/mingyi/lushouyan/index.html

共找到466,384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7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