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不知,无所不能。这里面的关键其实就是两点:一是纯真,二是大度。正是在这两点上,我们可以找到真正伟大的人物与童心的相通之处。 老子说:“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老子》第二十章) 又说:“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
...所以自障蔽也。”此云“袭常”,与二十七章“是谓袭明”,同有韬光匿明之意。“袭”,玉篇:“左衽袍也,入也,重衣也。”意即重衣下�,所以自障蔽也。又“习常”之“常”,叶梦得本正作“裳”。惟老子书中,“光”与“明”异义(大田晴轩说)。十六章“复命曰...
...《道德经》一方面是谈“道”,一方面是论“德”。老子认为“上德”是完全合乎“道”的精神。二十一章曾写道:“孔德之客,唯道是从”;二十八章说:“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五十一章说,“生而不有,为而不...
...、宰、德为韵。奚侗,高本汉同。陈柱以离、儿、疵、知、雌、为、之、有、恃、宰、德为韵,则不但歌、支通韵,之、支亦通也。第二十八章雌、溪、离、儿,亦歌、支通韵。张耕古韵发明凡例云:“楚人歌、戈转支,江淮寒、桓转歌,此全部流变不可改者。”由此可证...
...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老子》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 ,故有功;不...
...在《道德经》里,老子多处谈到统治者应行“无为”之治。他极力宣传“无为”的政治思想,主张一切都要顺应自然,因应物性,希望那些得“道”的统治者治国安民,做任何事情都不要走极端,不要存奢望,不要好大喜功。...
...通东、钟者也。谦之案:庄子齐物论“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亦中、穷为韵。又老子“中”“穷”各上一字“数”“守”,亦相为韵。此为韵上韵。本马叙伦说,见毛诗正韵后序。 右景龙碑四十四字,不分章,敦煌本字同。河、王、傅、范本四十五字。河上题“虚...
...,是以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罗振玉曰:景福本、敦煌庚本、壬本“极”下有“也”字。 武内义雄曰:“配天古之极”,“古”字衍文,俞樾老子平议有考证。 谦之案:首句“是谓”,顾作“是以”。第二句“是以”,严本无,各本均作“是谓”。又傅、范、...
...雄:祥、王、反韵,盖误。谦之案:“言”“反”属下章,反、怨、善、江晋三廿一部谐声表入元部声,姚文田古音谐入九寒去声,三字协韵。又“而攻坚”为句,坚,先为韵,说见前。顾炎武唐韵正卷十四十五厚:“垢”,古音古。老子:“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
...干系,但并不能得出直接的结论。因为就老子的本意来讲,他绝对不是为迎合统治者的需要而提出一套愚民之术的。有的学者说:“他是愿人与我同愚,泯除世上一切阶级,做到物我兼我的大平等,这样自可减少人间的许多龃龆纷争。”(张默生《老子》第60页)也有学者...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