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曰短长。 比及乱时思治乱,不如平日慎行王。并亲自加注,概述此书主旨的原委。可见其重视程度。 现在,我们正处在世纪之交的历史关头,许多推进历史的战略性决策将出自我们之手。在这样一个历史大变革的时代,反观《反经》振聋发聩的高论和令人警惕的教训,...
...十月三十日《申报·自由谈》,原文为:“我赞成大众文学,尽可能地以浅显的文字供给大众阅读,但那是文学中的一个旁支。” 〔5〕 “自然景物”等语,是施蛰存《突围》之五(答致立)中的话,见一九三三年十月三十日《申报·自由谈》,原文为:“我想至少...
...阴符: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三军卒有缓急,或利或害。吾将以近通远,从中应外,以给三军之用。为之奈何?” 太公曰:“主与将,有阴符,凡八等。 有大胜克敌之符,长一尺。 破军擒将之符,长九寸。 降城得邑之符,长八寸。 却敌报远之符...
...1、五音:武王问太公曰:“律音之声,可以知三军之消息、胜负之决乎?” 太公曰:“深哉!王之问也。夫律管十二,其要有五音:宫、商、角、徵、羽,此其正声也,万代不易。五行之神,道之常也,可以知敌。金、木、水、火、土,各以其胜攻之。古者,三皇之...
...1、励军: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闻金声而怒,闻鼓声而喜,为之奈何?” 太公曰:“将有三。” 2、励军:武王曰:“敢问其目。” 太公曰:“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之...
...农器:武王问太公曰:“天下安定,国家无事,战攻之具,可无修乎?守御之备,可无设乎?” 太公曰:“战攻守御之具,尽在于人事。耒耜者、其行马、蒺藜也;马牛、车舆者,其营垒、蔽橹也;锄耰之具,其矛戟也;蓑薛、簦笠者,其甲胄、干楯也;镢锸、斧锯、...
...阴书: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主将欲合兵,行无穷之变,图不测之利。其事烦多,符不能明;相去辽远,言语不通。为之奈何?” 太公曰:“诸有阴事大虑,当用书,不用符。主以书遗将,将以书问主。书皆一合而再离,三发而一知。再离者,分书为三...
...“一是之学说” 我从《学灯》上看见驳吴宓君《新文化运动之反应》〔2〕这一篇文章之后,才去寻《中华新报》〔3〕来看他的原文。 那是一篇浩浩洋洋的长文,该有一万多字罢,——而且还有作者吴宓君的照相。记者又在论前介绍说,“泾阳吴宓君美国哈佛大学...
...奇兵:武王问太公曰:“凡用兵之道,大要何如?” 太公曰:“古之善战者,非能战于天上,非能战于地下;其成与败,皆由神势。得之者昌,失之者亡。 夫两陈之间,出甲陈兵、纵卒乱行者,所以为变也;深草蓊蘙者,所以逃遁也;溪谷险阻者,所以止车御骑也;...
...《伐木》 1、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相彼鸟矣、犹求友声。 矧伊人矣、不求友生。 神之听之、终和且平。 2、伐木:伐木许许、酾酒有藇。 既有肥羜、以速诸父。 宁适不来、微我弗顾。 于粲洒扫、...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