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_中医名词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是指病邪亢盛,正气与邪气对抗反应激烈;或人体内部机能障碍引起气血郁结、水饮、停痰、食积等。这些多属实证。所谓“邪气盛则实”。如急性热病高热、口渴、烦躁、谵语、腹满痛而拒按、便秘、小便短赤、舌质苍老、苔黄干燥、脉实有力等,属实证。...

http://qihuangzhishu.com/109/1274.htm

中医药现代化不能轻易否定中医思维——兼与黄煌商榷_【中医宝典】

...、自省、顿悟特异功能”。其实黄煌这里所说“玄学”基本上都是中医基本思维方式,是中医“比类取象”方法具体体现。 “比类取象”方法提出最早见于素问·示从容论,“受术诵书者,若能览观杂学,及于比类,胆胃大小肠,脾胞膀胱,脑髓涕唾,...

http://zhongyibaodian.com/zs/50056.html

温病学说发展与成熟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温病学说是中医在漫长岁月里,沿着中医理论体系发展与外感发热性、流行性疾病作斗争得来中医学宝库中的瑰宝之一。吴有性之后研究温病学者逐渐增多,戴北山之广瘟疫论喻嘉言、陈平伯之论温以及余师愚之论疫、周扬俊论温热暑疫等等。他们于温热...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272.htm

概念解释_概念意思和出处_汉语词典

...在头脑里所形成反映对象本质属性思维形式。把所感知事物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概念都具内涵和外延,并且随着主观、客观世界发展而变化 idea;notion;concept 国语辞典 對事物普遍而抽象認識。...

http://hanwen360.com/c/73099.html

舌红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诊断学名词。舌质比正常淡红色较深。主热证。伤寒舌鉴:“夫红舌者,伏热内蓄于心胃,自里而达于也。”深红而苔黄为实热,鲜嫩而红为虚热,嫩红无苔为阴虚火旺,鲜红起芒刺为营分有热,舌尖红为心火上炎,舌边红为肝胆郁热。...

http://qihuangzhishu.com/193/1808.htm

虚里实_中医名词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表里虚实错杂一种表现。有因患者平素卫气不足,感邪后邪热内结而致;或因表证治疗失当而致。表现为既有恶风、汗出、身热等虚证,又见腹痛、便秘等里实证。...

http://qihuangzhishu.com/109/1222.htm

切诊_中医诊断学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渐退,脉象出现缓和,是将愈之候;若脉急疾,烦躁(则病也。如战汗,汗出脉静,热退身凉,为病退向愈,若脉急疾,烦躁)为病进危候。(三)诊脉部位诊脉部位,有遍诊法,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遍诊法见于素问·三部九候论,切脉部位有头、手、足三部,...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duanxue/92-2-4.html

对四诊发展展望_诊断基础_【中医宝典】

...新进展,新成就,以发展自己优良传统。一部内经就涉及到天文、地理、气象社会科学等学科问题。但是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中医受到歧视和排挤,缺乏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研究,使中医理论和特点没有得到进一步探索和说明。50年代以来,这项工作才...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duan/a11268.html

中医需要科学发展——兼与欧阳兵、赵荣波商榷_【中医宝典】

...不应视几部文化经典才是“终点”。 学中医必须读几本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如老子道德经孔孟著作等,这是一个不言自明道理。但是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完整巨系统,不是这几部经典就可以概括。例如作为中国文化载体古汉语、象形汉字就是中医学...

http://zhongyibaodian.com/zs/76197.html

名分攸关:“旧医”还是“国医”?--百年中医沉浮录⑦_【中医宝典】

...传教士医生后来著有西医举隅(1875年)、西医汇抄(1890年)等书,1881年嘉约翰又在广州创办西医新报。“西医”和“中医”在晚清开始成为习用语,很多中国文人和报刊也都采用了这种叫法。 “旧医”称谓出现 由于西医不喜欢“西医”...

http://zhongyibaodian.com/zs/72959.html

共找到1,169,950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7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