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科学家初步的研究结果,那些骨质密度较高的发生前列腺癌的危险性更高。目前除了年龄、种族和家族史以外,其它能够帮助预测患者前列腺癌发病危险的危险因素很少。尽管有多项研究提示,男性性激素水平、钙和维生素D在前列腺癌的发病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
...研究指出,目前许多临床医生并没有意识到应用激素治疗的前列腺癌患者存在着发生骨质疏松的潜在风险。 骨质疏松症主要由于依赖激素调节的骨重塑系统的失平衡而导致了骨密度的丢失,在临床上以骨骼的脆性增加,易为特征。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有年龄相关的...
...前列腺癌除发生于前列腺被膜之内造成局部症状外,最重要的是转移到全身其它部位,对生命造成严重威胁。常见的转移部位为淋巴结、骨骼及内脏。 前列腺癌的分化愈差,淋巴结转移率愈高。原发癌愈大,盆腔淋巴结转移率愈高。淋巴结转移最早发生于闭孔及腹下...
...随着生活习惯的改变,前列腺癌的发病率越来越高。那到底什么样的男人更容易患前列腺癌呢?那下面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前列腺癌“青睐”的男人吧。 好色之徒 有专家认为,除饮食和生活习惯导致前列腺癌发生外,视觉和心理的性刺激过多,使雄性激素分泌旺盛,是...
...研究证实,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可改善由脑组织缺血造成的脑损伤。日前,这一家族又添新成员——山茶花总黄酮(TFC)。安徽医科大学罗胜勇等人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山茶花总黄酮可通过抗自由基、抑制一氧化氮(NO)的生成发挥保护缺血的脑组织的作用。 ...
...研究人员发现,与白色人种相比,非裔美国人患前列腺癌并接受手术治疗后再次发生肿瘤复发的危险性会增加,在前列腺癌发病危险性较高的患者中这种情况尤为明显。但是研究人员也不清楚一些社会和经济因素,如缺乏和定期检查以及种族之间的遗传差异是否是造成...
...最新研究表明,初次性生活较早,次数过频将明显提高前列腺癌的发病率。若最初射精年龄在15岁以下,性生活初始年龄不满24岁,婚龄在40年以上,平均每个月性生活的次数超过12次,到40~50岁以后极易患前列腺癌;而常常使用壮阳强精剂,会扰乱体内...
...根据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不久前发表的研究表明,喜欢奶制品的与同样年龄不常吃这些奶制品的男性相比,患前列腺癌的危险要大。 这项研究针对2.1万名男性进行了为期11年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那些每天通过奶制品摄取钙质超过600毫克的男性,与那些...
...美国一项新的研究显示,一种新的基因检测方法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性为97%,特异性为100%。 AMARC蛋白在癌细胞中可发现,染色后易于识别(图中深棕色部位) 目前通常测定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血浓度来筛查前列腺癌,但非癌性前列腺疾病...
...不能触及结节,临床无转移病变,此期约占前列腺癌的9%。前瞻性及回顾性研究表明A期预后一般很好,大多数患者在有生之年不进展到临床癌或隐蔽癌。 2)B期病变:B期病灶局限于前列腺包膜内,癌肿稍大,但仍未突破前列腺包囊,多为在直肠指诊时发现的前列腺...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