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以来脉辨病机研究进展(二)_诊断基础_【中医宝典】

...成绩应当说是很有意义,除了内容理论临床尤其是病机有所贡献外,客观上亦是《脉经》以来停滞状态不满足和一种挑战,这对于脉发展作出了启示性质工作,为使脉通过病机研究能够达到一种新的历史高度打下基础。...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duan/a11296.html

古砚微凹聚墨多--《徐福松实用中医男科》推介_【中医宝典】

...面对刚刚兴起男科,需要解决新问题更多,传统挖掘和梳理肯定是重要一环,而现实应对和回答也不容回避。人们通常把创新方式分为挖掘创新、改良创新和原始创新数种,按照中医学自身模式,应该坚持以前两种创新方式为主,有的放矢地探索原始...

http://zhongyibaodian.com/zs/71263.html

伤寒_针灸文化_【中医宝典】

...典范,而且在针灸学术上也有许多卓越和贡献。仅《伤寒论?太阳篇》涉及针灸内容就有20多条。后世医家不断继承发展,积累了丰富治疗经验。 《杨敬斋针灸全书》 作者:明·陈言 年代:1591年 版本:明万历刊本 收藏单位: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藏 ...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jiu-2/a15449.html

钱乙_中医文化中医发展_【中医宝典】

...完整儿科专著,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儿科专著。《四库全书目录提要》称钱乙书为“幼科之鼻祖,后人得其绪论,往往有回生之功”。 总之,他成就是肯定,他为儿科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所以说他是一位杰出儿科大家。...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271.html

治法特点_《中医儿科》_中医儿科书籍_【岐黄之术】

...(一)治法选用各种治法在儿科应用时,都要注意到其临床应用特点。中药内服是儿科应用最多治法,其中汤剂因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高、药物加减运用灵活等优点而最为常用;中成药,尤其是新型中成药制剂,贮存、运输方便,便于小儿服用,研制和应用越来越...

http://qihuangzhishu.com/79/77.htm

儿科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经》卷始载;“小儿脐风,目上插”。“口不开,善惊”,”风从头至足,痫瘛,口闭不能开,每大便腹暴满,按之下下,噫,善悲,喘。”所术多为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病候,是典型破伤风征象,说明当时医生该病认识水平提高。这一时期,儿科治疗方法日渐丰富...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117.htm

不同哲学思想是中西医差异成因_【中医宝典】

...过程。 社会学曾有“两块表原则”,即一人若同时拥有两块手表且两块表时间不一致时,就会出现时间认识混乱。由于中西医具有不同诊治标准和诊治方法,二者分属于医学领域不同学派,只能相互补充、相互辅助,不能相互取代。若理论与实践皆以西医为...

http://zhongyibaodian.com/zs/25604.html

铁缺乏_《儿科》_中医儿科书籍_【岐黄之术】

...铁营养缺乏症不仅是发展中国家和我国最常见儿童营养缺乏症之一,而且经济发达国家发病率也还相当高。我国普查血红蛋白〈110g/L儿童占37.9%,多数与缺铁有关:由于发病率高,人体健康影响大,为了保护人民健康,提高人口素质,积极研究和防治...

http://qihuangzhishu.com/976/130.htm

《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妇产科 五、儿科 六、五官科 七、口腔科 八、针灸科 九、法医学之进步 隋唐五代军事医学 隋唐五代药物学 一、药物学发展 二、方剂学成就 三、食疗发展 四、偏食副作用动物实验等方法之观察 隋唐五代中外医药交流 隋唐五代名医传记 隋唐...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index.htm

《中国医学通史》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妇产科 五、儿科 六、五官科 七、口腔科 八、针灸科 九、法医学之进步 隋唐五代军事医学 隋唐五代药物学 一、药物学发展 二、方剂学成就 三、食疗发展 四、偏食副作用动物实验等方法之观察 隋唐五代中外医药交流 隋唐五代名医传记 隋唐...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guoyixuetongshi/index.html

共找到875,894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6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