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学著作。清·郭治撰于1753年。作者深感切脉诊病之不易,遂搜集前人有关脉学理论,结合个人临床体会编成本书。书中阐析28颇详。除外,并简介望、闻、。书中还有“素问六十年运气治病之纪”等论述。现存清刻本。...

http://qihuangzhishu.com/191/1979.htm

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学著作。清·郭治撰于1753年。作者深感切脉诊病之不易,遂搜集前人有关脉学理论,结合个人临床体会编成本书。书中阐析28颇详。除外,并简介望、闻、。书中还有“素问六十年运气治病之纪”等论述。现存清刻本。...

http://qihuangzhishu.com/196/2636.htm

候之一_黄帝内经太素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顺四时者,谓之不死。言七诊见顺生者,谓风及气并经脉间有轻之病,见征似于七诊,非真七,所以顺得生。若有七,其复败,不可得生。五脏先坏,其人必发哕而死也。平按:素问“顺”作“从”。“经间”素问甲乙作“经月”。必审其故,...

http://zhongyibaodian.com/taisuzhenben/106-15-0.html

法_形色外诊简摩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上理路去,方得就绪,若海概之,庸有当乎,无怪令人相轻也。内经曰∶明知逆顺,正行无。又曰∶谨熟阴阳,无与众谋。是又有以为戒者,盖病家所答,往往根据违影响,未可尽信也。若不能明知与谨熟也,而徒以不问为高,虽告之而反厌弃焉,忽视人命...

http://zhongyibaodian.com/xingsewaizhenjianmo/745-12-11.html

_内经知要_中医经论书籍_【岐黄之术】

...要精微论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有过之(人身营卫之气,昼则行于阳分,夜则行于阴分,至平旦皆会于寸口,故诊脉当以平旦为常也。阴气正平而未动,阳气将盛而未散,饮食未进。虚实...

http://qihuangzhishu.com/747/8.htm

要领之察独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如果某一部出现了异常的变化,则标志着该部所主的脏腑经脉发生了病变,注意体察这种异常变化,也是诊脉时,切实可用的方法。 唯独独有二:其一,一部之异于其余各部,如家枢要所云:“一部之内,独大独小,偏迟偏疾,左右...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571.html

在现代诊疗疾病中的意义_诊断基础_【中医宝典】

...同时它又是中医现代化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我们知道从传统上讲,就有诊病和辨证的两重作用。由于在诊病要求上所具有的特殊意义相对的说是较小的,它更为符合中医理论的两分法性质的阴阳学说等,所以对辨证就更为有意义。早在仲景撰伤寒论...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duan/a11293.html

寿小云:中医解读身心奥秘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加以提取;三要对提取的脉象信息加以综合分析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区分。 寿小云的病诊断体系中,诊脉部位的精细和对脉管周围组织的细微体察是关键。 关于寸口部位,他认为素问·要精微论的描述最为详尽和实用。把寸口由寸、关、尺三部再细分为...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3452.html

中医六大误区_【中医宝典】

...误区二:古今论之书,多侧重于脉象而忽视诊法。诊法是诊脉的起点和过程,是根本;脉象是终点和结果,是枝叶。此即医圣仲景所言"驰竞浮华,不固根本者是也。"古代名医柯琴亦曾感叹而言:"自有脉经以来,诸家继起,各以名取胜,泛而不切,漫无指归。夫...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2493.html

的部位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医宗金鉴则以左寸候心、膻中,右寸候肺、胸,左关候肝、胆、膈,右关候脾胃,两尺候两肾,左尺配小肠、膀胱,右尺配大肠,又以三部分候三焦。 关于的部位,有遍诊法、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三种。 遍诊法 遍诊法,即素问三部九候诊法。是遍上...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563.html

共找到490,330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6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