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与中国古代汉地医药学_【中医宝典】

...内容提要: 由于佛教产生于印度,由印度传入中国,所以本文不仅要涉及到中国古代的医药学,也要涉及到印度甚至南亚及南亚周围一些地区(古代统称为西域)的医药学。正是由于佛教的传播,促进了中国与印度这两大文明古国的医药学交流,使中国医药学在...

http://zhongyibaodian.com/zs/25562.html

疝_《圣济总录》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曰内经谓脾风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夫脾受风邪,传于肾经,邪热内烁,故其证少腹冤热而痛,真精不守,故其证溲出白液,病名曰,以邪热内烁,真精不守,久而弗治,适以丧志也,水之精为志,志丧则精从之,左传谓惑以丧志为...

http://zhongyibaodian.com/shengjizonglu/122-104-8.html

养生要说三道四_【中医宝典】

...古人将修身养性相提并论,融为一体,其中许多有益的观点值得我们借鉴。 一是说三,即三戒。孔子曰:少年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其中老而戒得的观点尤其值得老年人深思...

http://zhongyibaodian.com/zs/14093.html

·象传上·易传

...山下有风,;君子以振民育德。 干父之,意承考也。干母之,得中道也。干父之,终无咎也。裕父之,往未得也。干父用誉,承以德也。不事王侯,志可则也。...

http://wenxue360.com/guji/363.html

中国古代著名医书简单介绍_中医常识偏方_【中医宝典】民间中药偏方

...卷首为药录,辑录药物800余种,详论其性味、主治等,其中有些是唐以前未收录的新药和外来药物。书中对内、外各科病证的诊治在《千金要方》的基础上均有增补,并收载了当时医家秘藏的汉张仲景《伤寒论》内容,选录《千金要方》所未载的古代方剂2000...

http://zhongyaofangji.com/pianfang/4835.html

中国古代第5大发明(3)_【中医宝典】

...创造及其科学性和有效性无容置疑。然而,近一百多年来,却为如何评价中医学发生了争论,甚至出现了宝库废止的尖锐对立,意见分歧的背后是立场、观点、方法的差异。 中医学究竟有没有发明和创造?检验的标准只能是实践。但一个时期以来,有些人...

http://zhongyibaodian.com/zs/21738.html

虾蟆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病名。蛊毒病之一。《诸病源候论·蛊毒病诸候》:其面色青白,又云其脉沉濡,病发时,咽喉塞,不欲闻人语,腹内鸣唤,或上或下,天阴雨转剧,皮内如虫行,手脚烦热,嗜醋食,咳唾脓血,颜色乍白乍青,腹内胀满,状如虾蟆,若或虫吐出成蝌蚪是虾蟆。经年...

http://qihuangzhishu.com/195/1435.htm

中国古代美女的标准_古代美女_【文学360】

...无所谓,粗腰美其名曰小蛮腰;细腰美其曰杨柳腰。不过,腰无论粗细,一定要轻盈灵活,走动时才能摇曳生姿,具有曲线玲珑之美。 臀围:它的丰满与否,成为古代中国美女的重要件之一。其原因,中国人认为臀部浑圆的女人会多生孩子。在不孝有三,...

http://wenxue360.com/archives/7075.html

小儿中_《圣济总录》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曰人有聚毒虫为者,随饮食入腹,能变惑食入五脏。小儿时有中之者,遂心腹刺痛懊闷,急者即死,缓者涉历年月,渐至羸困,若注易傍人,则为注之病。治小儿中蛊毒,腹内坚如石,面目青黄,小便淋沥,变易无常。羚羊角汤方羊角(屑) 荷(各一两) 栀子...

http://zhongyibaodian.com/shengjizonglu/122-190-5.html

刘细君的历史价值_古代美女_【文学360】

...刘细君是那个时代的民族英雄,她的成就和贡献是多方面的。在中国历史上她创下了三个第一:古代和亲女性中取得成功的第一人;古代诗坛上突破诗言志樊篱的第一人;乐器琵琶的首创之人。三者之中,尤以出塞和亲功绩最为显著。[1] 史书载:从公元前...

http://wenxue360.com/archives/8031.html

共找到362,676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6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