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中风,发热恶寒,脉浮而紧,是太阳之表证未解,卫闭而风不能泄也。而口苦咽干,有少阳之经证,腹满微喘,有太阴之脏证。缘阳衰土湿,中气不运,胃气上逆,胆火郁升,故病象如此。此其表邪不解,而里阴复盛,若误下之,则阳败湿滋,必小便难而腹更满也。...
...就脉诊概念、历史沿革、分类与特色进行了介绍,并诠释自己对脉诊的新观点和发展思路。 脉诊轨迹清晰可见 什么是脉诊?教科书的定义是,脉诊即切诊,是医生用手指切患者的脉搏,感知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病情、判断病证的诊查方法。 周达君说,中医脉诊...
...太过,或跌仆重伤及风寒痛家,俱不忌代脉,未可断其必死。”张景岳对此亦提出各人看法说:“代,更代之义,谓于平脉之中,而忽见软弱,或乍数乍疏,或断面复起,均名为代,代本不一,各有深义,如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乃至数之代,即根结篇所云者是也。若脉本...
...心包经、冲脉和阴维脉会合于胃、心、胸。其具体途径分别是: 1、会于脾胃。如《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属脾络胃……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下膈,历络三焦。”故滑伯仁注:“历络于三焦之上脘、中脘。”而《十四经发挥》也说:“冲脉者……其在腹...
...浮泛无根之脉,气之外越也,却宜于闭塞不通之证,若多汗与滑泄者见之,反为气散气脱,而不治矣。故伤风化热,久不得汗,热灼津干,肌肤 KT ,肺气迫塞,呼吸喘促。其脉每于皮毛之间,而不见起伏,不分至数。所谓汗出不彻,阳气怫郁在表;又所谓正气却结...
...作者:? 朝代:? 年份:? 刘叙 自叙 凡例 卷一 多读书论 脉位法天地五行论 提纲论 因形气以定诊论 运气论 太素脉论 审象论 脉有亢制论 冲阳太二脉论 脉有不可言传论 脉无根有两说论 调息已定然后诊脉论 问情论 卷二 卷三 浮脉(阳...
...可兼紧,更加恶寒发热往来发作,所以显现芤兼紧或数之脉象。齐德之说:“疮肿之病,诊得芤脉,脓溃后易治,以其脉病相应也。”这是说邪去正虚,调养正气易治。李梃说:“芤紧或挟洪数者,主荣血留滞于肠胃之间,多见关部,则生内痈。”又“紧数寒热相往来”。...
...经曰∶阴阳交者死,谓岁当阳在左,脉反见右;岁当阴在右,脉反见左。左右交见是谓交。若左独然,或右独然,是不应,非交也,惟寅申巳亥辰戌丑未八年有之。经曰尺寸反者,谓岁当阴在寸,而脉反见于尺;岁当阳在尺,而脉反见于寸。尺寸俱反,方谓之反。若尺...
...、中毒、昏迷病人往往首先反映于脉象,舌象的反映远不如脉象反映的快,在这些情况下,脉诊往往对辨证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所以陆定圃说:“淡白苔亦有热证,黄厚苔亦有寒证,舌绛无苔亦有痰证,当以脉证便溺参看。” 而在温病的卫、气、营、血各个阶段,舌象对...
...老弱之人,脉宜缓弱;若过旺者,病也。少壮之人,脉宜充实;若过弱者,病也。然又有说焉。老人脉旺而非躁者,此天禀之浓,引年之叟也,名曰寿脉;若脉躁疾,有表无里,则为孤阳,其死近矣。壮者脉细而和缓,三部同等,此天禀之静,清逸之士也,名曰阴脉;若...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