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记多是历史琐闻笔记,以元代为主,宋代为次,少数上溯。有的是陶宗仪所见所闻,摘抄前人史料,作考证辨伪,所以《辍耕录》保存了丰富的史料。有元朝典制、史事杂录、文化科技、民俗掌故等等。《辍耕录》是陶宗仪于元末客寓松江南村时撰写,从其好友孙作的序...
...《苏轼集》补遗·词三百五十二首 《阳关曲(中秋作。 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阳关曲(军中)》苏轼 受降城下紫髯郎,戏马台南旧战场。 恨君不取契丹首,...
...本草研究的特点是依托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药学资料进行研究,或曰是钻故纸堆的一门学问。这样的研究也能创新吗?当然能,“温故而知新”。本草研究中的创新,其成果与临床、实验研究有所不同,但判断创新的标准大抵相同。研究领域的扩展、研究方法的更新、...
...闲来无事,苏轼去金山寺拜访佛印大师,没料到大师不在,一个小沙弥来开门。苏轼傲声道:“秃驴何在?!”。小沙弥淡定的一指远方,答道:“东坡吃草!” ...
...古代蒙古族劳动人民以游牧生活为主,狩猎为辅,还有些相应的家庭手工业。他们劳动和生息在北方辽阔的蒙古草原和茂密的森林之中。信仰萨满教。在同自然界和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他们逐步积累了原始的医疗知识,发明了最早的医疗保健方法。可惜传下来的史料...
...苏轼的诗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苏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名作有《念奴娇》、《...
...苏轼故事:“尸骨”未寒 一天,苏轼和佛印乘船游览瘦西湖,佛印大师突然拿出一把提有东坡居士诗词的扇子,扔到河里,并大声道:“水流东坡诗(尸)!”当时苏轼楞了一下,但很快笑指着河岸上正有在啃骨头的狗,吟道:“狗啃河上(和尚)骨!” ...
...象烟云在眼前一晃而过。比喻事物很快就成为过去。也比喻身外之物,不必重视。 宋·苏轼《宝绘堂记》:“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 余于器玩不甚留意,后为人取去,~...
...苏轼的书法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
...。 誓将闲散好,不著一行书。 《元祐九年立春》苏轼 (此诗四句,前人向以为是卷二十二“立春日小集呈李端叔”一诗中的“白啖本河朔”以下四句讹成,其说有理,但因字面差别较大,故不删。) 熊白来北山,猪红削剑南。 春盘得青韭,腊酒寄黄柑。 《扶风...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