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惊本无热可言,但因脾虚而虚热内生,故痰涎上泛,咽喉气粗,身热心烦,痰热相兼者,古法主清心涤痰汤(方见急惊后调理法)。脾虚肝旺痰盛者,古法主柴芍六君子汤(如六君子汤加柴胡、白芍、钩藤钩,引用姜、枣)。〔真按〕痰热之生,皆由脾虚,仍宜以治脾...
...《倚云轩医集》又称《倚云轩医案医话医论》,包括《医案》三卷,《医话》三卷,《医论》二卷,共计八卷合编,是清末民初医学家方仁渊撰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的手稿。作者曾整理其师王泰林的《伤寒论》、《小儿外感多七情无论》、《两感温病论》等...
...有序。这就是中医治病的出发点,所谓“化不可待,时不可违。无代化,无违时,必养必和,待其来复。”因此,“养”与“和”才是中医治病的最高准则,“攻邪”也必须服从于这一准则。 张英栋否定了八纲辨证中的两纲——虚与实,提出了一个“虚实不足凭”的观点...
...病证名。指肝气不和引起脾失健运,肝脾功能失调的病证。肝气过盛,横逆犯脾胃,导致肝气犯脾的证候;肝气郁结,疏泄不利,导致肝郁脾虚的证候,均属肝脾不调。参见肝气犯脾、肝郁脾虚条。...
...营虚肝旺,肝郁化火,脾虚生湿,湿郁生热,湿热郁火流入带脉,带无约束之权,以致内热溲赤,腰酸带下;湿热下迫大肠,肛门坠胀。郁火宜清,清火必佐养营,蕴湿宜渗,渗湿必兼扶土。白归身(二钱) 赤茯苓(三钱) 浓杜仲(二钱) 六一散(包,三钱) ...
...肝脾不和证是肝失疏泄,脾失健运,两脏关系失调,功能紊乱所致的病症。多由情志不遂,久郁伤肝,或饮食失调,劳倦伤脾等引起。两者可相互影响,如肝失疏泄导致脾失健运者,称木横侮土,若脾失健运,气滞湿阻,而影响肝气疏泄者, 则称为土壅侮木。 主要...
...,女,成年。2008年9月14日初诊,自述近日头目眩晕,感觉外界物体旋转动摇不定,9月13日因为工作劳累,晚上突然眩晕发作,发时伴有欲吐、口干。平时大便偏干,偶有口苦,纳眠尚可。舌边红,苔白干,脉左弦细,右弦滑。诊为少阳郁热,肝脾不和,痰饮...
...协调全身气血运行,气机升降以助运化。盖肝藏血,主疏泄,其气升发,胃主降,主纳运水谷,二者相互调协,升降有序则血脉运行调和。若肝升太过或胃降不及,多致肝气、肝火太旺侮脾犯胃,出现呃逆上气、呕吐反胃,若胃气壅滞,亦可影响及肝,肝失条达,疏泄不利...
...,是令“四季脾旺不受邪”之意也。 例2:魏某,女,1岁。素体脾虚质薄,纳少运迟,形体瘦弱。晚秋感受寒湿之邪,以致恶寒发热,无汗,便利清稀、日数行,肠鸣辘辘,神萎,脘满泛恶清水,舌淡,苔白腻,指纹淡暗。本属脾虚,更伤寒湿,水湿注于肠道,必散寒...
...即健脾疏肝。用健脾疏肝药以治疗肝旺脾虚的方法。症见两胁胀满、不思饮食、腹胀肠鸣、大便稀溏,舌苔白腻,脉弦等。代表方剂如逍遥散、痛泻要方等。...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