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脾饮_《医方论》_中医方言书籍_【岐黄之术】

...青皮 浓朴(醋炒) 柴胡 黄芩(炒) 半夏(姜制) 茯苓 白术(土炒) 甘草(炙) 草果加姜煎。疟一症,《内经》论之甚详,从无一语及脏,可见疟邪断无入脏之理。《巢氏病源》妄为分发,识者讥之。清脾饮,变小柴胡之制而用黄芩,盖欲其清营分之热邪...

http://qihuangzhishu.com/822/109.htm

饮食宜调和 五味补五脏 探源《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养生②_【中医宝典】

...□马作峰 王平 张六通 湖北中医药大学 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五种滋味,饮食五味是中医特有的理论体系,《黄帝内经》在强调五味对五脏具有补益作用的的同时,也提出了五味可以损伤脏腑的理论,并花费大量笔墨对五味损伤脏腑的规律和表现进行了详细论述。 ...

http://zhongyibaodian.com/zs/75554.html

《黄帝内经》简介_《黄帝内经·素问》_中医经论书籍_【岐黄之术】

...人体的组织结构上看,《黄帝内经》把人体看成是各个层次的阴阳对立统一体。《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故背为阳,阴中之阳,心也;背为阳,...

http://qihuangzhishu.com/100/1.htm

《黄帝内经》简介_《黄帝内经·灵枢》_中医经论书籍_【岐黄之术】

...人体的组织结构上看,《黄帝内经》把人体看成是各个层次的阴阳对立统一体。《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故背为阳,阴中之阳,心也;背为阳,...

http://qihuangzhishu.com/101/1.htm

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_《中医刺灸》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1.耳与脏腑的生理、病理有着密切的联系。与生理相关的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灵枢·五阅五使》说:“耳者,肾之官也”,《灵枢·脉度》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千金方》说:“心气...

http://zhongyibaodian.com/cijiu/113-11-1.html

天干配属脏腑经络与五季_《手掌与疾病》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交通心肾、水火相济的作用。据此,笔者赞同“三焦亦向壬中寄,包络同归入癸方”之说。现根据《内经》、《针灸大全》的论述,将天干与脏腑经络、五季的配合以表归纳说明(表2)。...

http://zhongyibaodian.com/jibingyuceyuzuijiazhiliao/134-4-2.html

内经》诊法_《医学实在易》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至于手太阴,必因胃气乃至。是以《本经》凡论五脏必及于胃,而余腑不与焉,然而脏腑雌雄各有并合,言心而小肠在其中矣,言肺而大肠在其中矣,余脏准此。高士宗云∶‘脉气自下而中,故次论关部之左右外内也。’)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上附上者,从右...

http://qihuangzhishu.com/697/51.htm

《素问•气厥论》中脏腑寒热相移次序解读_【中医宝典】

...关键词:《素问•气厥论》脏腑 寒热 相移次序 《素问·气厥论》论述了脏腑间的寒热相移问题,原文如下: 黄帝问曰:五藏六府,寒热相移者何?岐伯曰:肾移寒于脾,痈肿,少气;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肝移寒于心,狂,隔中;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1687.html

对我国中药研究定位的思考_【中医宝典】

...的中药原料(饮片)缺少标准或没有标准,属于中药的定位错误。对中药的研究应该从临床使用的复方开始。而多数“现代中药”的研究正好与之相反,违背了传统的中药发展规律,脱离了临床。 生药和中药的概念混淆,是造成“中药现代化”走入误区的根本原因 ...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7911.html

阴阳_《内经博议》_中医经论书籍_【岐黄之术】

...耳.后学不辨其疾在阴阳.而动以发肺治肺朦矣.有三阴三阳之气各病者.内经不拈脏腑络经.缘三阴三阳.先天各有分部位次所由.以立脏腑.而要非脏腑经络之所出.故病止从阴阳气血生.不因经络脏腑生也.然其间有单病.有合病.有并病.单病.一气病也.合病....

http://qihuangzhishu.com/726/60.htm

共找到38,320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6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