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伤寒论》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综合了张仲景以后直至近代各家的伤寒、温热学说。近人曹炳章又补其缺漏,徐荣斋复予重订,改名为《重订通俗伤寒论》,于1956年由新医书局出版。现存1916年铅印本等。...

http://qihuangzhishu.com/196/2245.htm

伤寒论读法十四条_《伤寒补例》_中医伤寒书籍_【岐黄之术】

...伤寒.非奇病也.伤寒论.非奇书也.仲景据其所见.笔之于.非既有此书.而天下之人.根据而病也.其三阴三阳.转变之处.前人往往词涉硬派.一似暗有鬼物.指使邪气.如何传法.并不得如何传法.读者.须消去此等臆见.每读一段.即设一病者于此.以揣...

http://qihuangzhishu.com/261/14.htm

伤寒论辑义》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伤寒著作。《聿修堂医学丛书》之一。七卷。日本·丹波元简撰于1801年。作者采辑从成元己以下数十家的注释加以折衷归纳,并结合个人心得,逐条阐析《伤寒论》原文。其原文则依宋·高保衡、林忆校订本。作者发挥其语言文字学功底,考核比较精详;方解部分...

http://qihuangzhishu.com/193/2125.htm

伤寒论辑义》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伤寒著作。《聿修堂医学丛书》之一。七卷。日本·丹波元简撰于1801年。作者采辑从成元己以下数十家的注释加以折衷归纳,并结合个人心得,逐条阐析《伤寒论》原文。其原文则依宋·高保衡、林忆校订本。作者发挥其语言文字学功底,考核比较精详;方解部分...

http://qihuangzhishu.com/196/2435.htm

正本清源读《伤寒》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解读伊尹汤液经》读后感 □ 马家驹 北京中医药大学 “此书非同一般,读过此书,颇有眼前豁然开朗的感觉,让我看到了经方渊源”,这是读过《解读伊尹汤液经》的一名同学告诉我的话。 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一种载体,自《伤寒论》问世千八百年来...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0227.html

喻昌(1585-约1664年)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推崇《伤寒论》,在方有执《伤寒论条辨》基础上,将《伤寒论》条文重行分类归纳,于三纲鼎立说多有阐发。晚年将其在伤寒方面之研究着成《尚论篇》八卷,详论伤寒六经证治,春月温病,夏秋暑湿热诸病及脉法、治法等。尚着有《寓意草》、《医门法律》等,以上三...

http://qihuangzhishu.com/195/1775.htm

平淡至极,乃为神奇_中医文化中医思考_【中医宝典】

...#e# 我国著名伤寒学专家陈瑞春教授,在医坛以善用经方著称,不但用方多效,而且勤于著述,平时积累了大量的可贵资料,已出版的《陈瑞春论伤寒》一,就是在此基础上编辑而成。最近陈老又对半个多世纪的临证经验详加校正,整理成册,名曰《伤寒实践论》...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905.html

中医词典拼音S:第十七篇_《中医词典》r~s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详该条。《伤寒缵论·伤寒绪论》伤寒著作。各二卷。清·张璐撰。刊于1667年。作者博览《伤寒论》诸家注本,有“多岐而不一”的感慨。及见《伤寒论条辨》、《尚论篇》等,在反复钻研之后,“向之所谓多岐者,渐归一贯”因此以《尚论篇》等为依据,衍义出...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yicidian2056/193-2-17.html

伤寒论_《医贯》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伤寒专祖仲景.凡读仲景书.须将伤寒与中寒.分为两门.始易以通晓.为因年久残缺.补遗注释者.又多失次错误.幸历代考正者渐明.逮陶节庵六书吴绶蕴要二刊行.而伤寒之理始着.余于至理.未暇详辨.先将伤寒中寒.逐一辨明.庶不使阴阳二证混乱.夫伤寒...

http://zhongyibaodian.com/yiguan/728-5-2.html

关注宋本《伤寒论》的俗字_【中医宝典】

...方法不同,于是造成了识别困难。研究俗字,是整理研究中医古籍的一项重要任务。 俗字的写法有一定规律可循。宋朝孙奕《示儿编》对俗字的书写规律有概括,可参。 赵开美本《伤寒论》“沉”作“沈”、“覆”作“復”既不是讹字,也不是俗字,附论于此。 ...

http://zhongyibaodian.com/zs/78870.html

共找到61,377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6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