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4年)完成《神农本草经》重辑本四卷。《神农本草经》的注释和阐发近代对《本草经》的汇纂、注释和阐发有较大进展,其中以仲昂庭、沉其煜、蔡陆仙等人的著作较为突出。蔡陆仙,于l937年编成《中国医学汇海》。书中分为经、史、论说、药物、方剂、针灸...
...于上焦.即为上焦之湿.其人头面发肿.或生瘾疹.是为湿中生热.治当凉散.不宜温散.亦用柴葛二妙汤.若其人小便不利.在上之湿.难于下趋.又当用柴苓汤.利其小便.若脉来细缓无力.小便色白.不时淋滴而多汗.一切利水之药.即不可施.其有身热足寒.时头...
...生理知识。他在《修身西学》中提到血液生理。万历三十四年(1606)来华的意大利传教士熊三拔(P.Sabbathinus deUrisis,1575~1620),在北京专修历书,研究水法,著《泰西水法》其中涉及到消化生理学的内容,在医学理论上...
...论曰心中寒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如蛊注之状,盖心为阳脏,中寒则寒必甚,心背彻痛,则寒邪中脏深矣。治心中寒,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心下结实。姜附丸方附子(炮裂去皮脐一分) 干姜(炮三分) 乌头(炮裂去皮尖一分) 吴茱萸(汤浸一宿焙干炒半两...
...《内经》云∶肾为胃关,开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然关门而何以不利也?《经》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夫所谓气化者,即肾中之气也,即阴中之火也。阴中无阳,则气不能化,所以水道不通,溢而为肿。故凡治气者,必先治水;治水者,...
...Merchant'sManual)中也包括有药物学名词术语。嘉约翰翻译的《药物学》(1871)、柯为良编译的《格氏解剖学》(1878)等书后也附有英汉对照的名词术语表。不久,专门编印的英汉医学名词和术语著作也陆续问世,如合信把他译述医书的名词、术语分类编排,辑...
...粤自轩岐立言,仲景立法,遂为后世医学之祖。而《伤寒》一书,尤无法不备,无病不疗,洵为医林之至宝。但注《伤寒》者,不下百余家,纷纷聚讼,互相抵牾,抑且篇章次第,任意倒乱,致令阅者心迷目眩,莫得适从。余读徐氏《伤寒类方》,见其从流溯源,芟除...
...胜(旺盛),由此引起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变化。战国时期五行学说的另一个进展是明确了五行主时和五行方位的理论。阴阳的概念在医学中应用较早。医和的六气病因论即有阴气和阳气。《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载扁鹊及虢中庶子之言中提到了“阳缓而阴急”(《史记》...
...《五十二病方》是现存最早记有儿科内容的医书。书中记载的“婴儿索痉”可能为新生儿破伤风,“婴儿病痫”可能为小儿热性惊厥,说明先秦医学对不同性质的小儿痉挛性疾病已能作出较为准确的鉴别诊断。《素问·上古天真论》对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进行了描述:“...
...参与祭祀,以及病情报告、医治不安致死之调查等,可见医事制度一斑。户口账中记有“2人,医学生”,推测有医学馆之设立。 吐鲁番受中原文化影响甚大。除四书五经教授,“风俗、婚姻、丧葬与华夏小异而大同。”(《梁书·诸夷传》)所出土医药文书,有《...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