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体】 咽微红,心肺(一),苔薄白,脉濡数。 【诊断】 暑热症(中医:夏季热)。 【辨证】 上盛下虚。 【治法】 温下清上。 ;【方药】 通窍汤(细辛、辛夷、苍耳子、白芷、川芎)加桂枝6g,白芍9g,附子(先煎)6g,磁石(先煎)30g,川...
...得此一喻.倍见省豁.)何也.郁是气抑.抑则气不透.不透则热.热则为火也.古方疏发以越鞠丸为主.严用和以逍遥散代之.如单得郁脉.上二方是也.(东庄云.越鞠之芎 .即逍遥之归芍也越鞠之苍术.即逍遥之白术也.越鞠之神曲.即逍遥之陈皮也.越鞠之香附...
...五脏之痨,二十四种蒸病,则皆不出前瘵门外也。当参详考究,用方处治亦大同焉。药方阿胶丸 治妇人痨嗽,并嗽血、唾、咯血。阿胶(炒) 生地黄 卷柏叶 山药 大苏根 五味子 鸡苏(各一两) 柏子仁(微炒)人参 防风 麦门冬(去心。各半两)上为细末,...
...参附汤(补三七) 托裹散(外四三) 八珍汤(补十九) 六君子汤(补五) 圣愈汤(补九一) 归脾汤(补三二) 回阳汤(外三七) 八味丸(补一二一)败毒散(散三六) 冲和汤(外二四) 四神丸(热一五一) 流气饮(外五五)五淋散(寒百十七) ...
...本草分经》玉蜀黍 《滇南本草》玉蜀黍 《药性切用》玉蜀黍 《中医饮食营养学》玉蜀黍 《中华本草》玉蜀黍 ▼ 相关中药 ▲ 返回目录《本草纲目》玉蜀黍 「释名」玉高粱。「气味」(米)甘、平、无毒。「主治」(玉蜀黍米)调中开味,(根、叶)治沙淋。...
...龙胆草(酒洗) 黄芩(酒炒。各七钱) 炙甘草(三钱)上一半煎,如前法服,一半为丸,亦如前法服。玉烛散 治瘰 自消,和血通经。当归 川芎 芍药 熟地黄 大黄 芒硝 黄芩 甘草(各等分)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盏半,生姜三片,煎七分,温服。每日食...
...至广州,于两广优级师范学校任教。1911年前后两度供职于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地理、医学图书。其主编之《中国医学大辞典》(1921年初刊)在医界影响很大。还担任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神州医学总会所设中医大学校长。1929年发起组织中医协会,发表...
...香附子 木香 甘草(各等分)上为末,每服一字,以乳汁调下,日二服,看大小加减服之。匀气散 治小儿胎寒,咳嗽气喘腹胀。桔梗 陈皮(一钱) 砂仁 茴香(各五分) 白姜(二分半) 粉草(四分)上为细末,每服一字,空心沸汤调。参苓白术散 治小儿...
...丁福保学西医,1938年任华北国医学院教授。1949年后曾参与组织北京中医学会。初重西轻中,后临证渐多,终悟中西医各有所长,乃倡“新中医论”。临证中西法并用。重视中医理论,不拘旧说,每多新见。着《止园医话》(1939年)、《止园医话续集》(...
...“证字的正写应作‘證’,……习惯上多因简化借用,……以证代證。也有写作‘症’字,系證字的俗写”(秦伯未等《临证备要》1973年第二版)。可见,“证”是“證”的简化,“症”是“證”的俗写。《现代汉语词典》证明:症(證),病症,症状;证(證)...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