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至东汉时期(3)医学理论的形成_医药溯源_【中医宝典】

...医学理论的形成 战国至秦汉时期,由于医学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日益丰富,一些重要的医学典籍相继问世。其中黄帝内经的出现,标志着中医基础理论的形成;伤寒杂病的问世,则表明了中医辨证论治原则的确立。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中国...

http://zhongyibaodian.com/suyuan/b34771.html

素问简介_【黄帝内经】

...之书,即本纪所谓咨于岐伯而作内经是也。 此书出于岐伯者多,玫本纪不及诸臣耳。”主要阐述解剖学、生理学及治疗方法等。素问原为九卷,八十一篇。与灵枢八十一篇合称黄帝内经,共十八卷。其中刺法第七十二与本病第七十三在新...

http://wenxue360.com/huangdineijing/archives/199.html

中医养生文化特点_中医文化中医思考_【中医宝典】

...先秦时代的黄帝内经,汉唐时期的论衡抱朴子·内篇养生千金要方至宋 金元的养老奉亲书饮膳正要和明清的保养遵生八笺等书中,都反映了我国古代养生学 走过的艰难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我们相信,中医养生学这...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6053.html

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周礼注疏卷五,见十三经注疏,666页)之语,这显然是运用五行概念来归类,以诊断疾病的指导疗养,所以五行概念应用于医学当在周礼成书之前。内经中系统地总结了当时自然哲学的阴阳五行学说。例如素问·阴阳离合云:“阴阳者,数之可十,...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62.htm

浅谈中医养生_【中医宝典】

...中医学除了运用药物、针灸治疗调整人体脏腑经络平衡以外,尤其强调以养生来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健康目的。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防病思想。疾病的发生与自然界气候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http://zhongyibaodian.com/zs/50058.html

夏秋交替最好少思寡欲_【中医宝典】

...夏秋交替时节是各种疾病的多发期。专家提示,中医养生主张人们在这一时节尤应少思寡欲、胸怀宽广、精神乐观,通过调摄人体自身的精气与情志,达到颐养天年的目的。 据中医专家文渊介绍,黄帝内经对这一养生观点早有表述。素问·上古天真云:“外...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7630.html

什么是中医养生_养生基础_【中医宝典】

...为人体养生之根本。中医学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质与功能活动概括为精、气、神,认为这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早在两三千年前,周易黄帝内经老子里面已经有一套很完整的养生原理,就像一个永远也挖不完的宝库,值得我们...

http://zhongyibaodian.com/yangsheng-2/a5025.html

老年人四季食补_老年食养食疗_中医养生书籍_【岐黄之术】

...“因时养生”,是中医养生学的一条重要原则。黄帝内经中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须顺四时而避寒暑”。祖国医学中也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这些都说明人体必须顺应四时自然变化而养生,从而加强人体适应季节与气候变化的能力,以保证身体健康,...

http://qihuangzhishu.com/135/8.htm

中医养生文化特点_【中医宝典】

...养生文化在其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思想原则,这些原则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 的背景。 1.防重于治,未老养生的未病思想。中医古典医著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 喻示人们从生命开始就要注意养生,才能保健防衰...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2057.html

重拾失落的古代养生文化——读马王堆古汉养生大讲堂_【中医宝典】

...辟秽驱邪;至于药枕则对于失眠、头痛、颈椎病等有一定治疗作用。 再现马王堆文明 弘扬湖湘中医文化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书,其中有部分成书年代甚至早于黄帝内经,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医书。大讲堂丰富了马王堆医学的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本书...

http://zhongyibaodian.com/zs/73436.html

共找到498,648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6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