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灸穴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禁用灸法腧穴。这些穴位大多邻近人体重要器官或动脉邻近,故不宜直接施灸。如睛明、丝竹空靠近眼球,人迎在颈动脉处,经渠在桡动脉处等。针灸甲乙最早记载禁灸24穴,后世逐渐有所增加,近代由于医学进展,对禁灸穴认识也更为明确,目前除颜面、...

http://qihuangzhishu.com/169/1745.htm

针灸历史_针灸文化_【中医宝典】

...上下以及传递病邪等。黄帝内经对经络系统及其功能认识主要来自于长期临床观察,也包含一些推理分析结果和取类比象描述。 刺法灸法学,是针灸医学重要组成部分,是针灸临床治疗疾病必须掌握基本技能。历代针灸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积累了...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jiu-2/a15468.html

滑寿与十四发挥_名家名著_【中医宝典】

...主病候及治疗方法。其最为核心是中卷,对人体十四经脉循行,进行了较为详细注释,从而在针灸学术史上,确定了人体腧穴以十四经脉为统领分类排列形式。 十四发挥是一本研究经脉专书,至今仍为学习针灸之范本。滑氏分经列穴,力倡十四之说,...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jiu-2/a15053.html

皇甫序_针灸甲乙_中医针灸书籍_【岐黄之术】

...,用之多验。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选论甚精,指事可施用。按∶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亦有所亡失,其论遐远,然称述多而切事少,有不编次。比按仓公传,其学皆出于素问...

http://qihuangzhishu.com/661/2.htm

卷四_铜人针灸

...如此。若定中,风府正相当、即是侧、相去各二寸,此之定穴。” 颅息二穴,在耳后青脉间,(按:针灸甲乙有“手少阳脉气所发”句)主身热、头痛、不可反侧,小儿痫喘不得息,耳聋。针入一分,不得多出血,血多即杀人。灸三壮。 完骨二穴,在耳后入...

http://wenxue360.com/sikuquanshu/15705.html

针灸科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针灸学在两宋时期有很大发展,是我国针灸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在此时期出现了闻名中外针灸铜人和铜人腧穴针灸。两宋针灸文献专著有影响者近10种,综合性医书之论针灸者更多,如圣济总录在统一穴排列顺序,为穴理论条理化、...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194.htm

王焘与外台秘要_名家名著_【中医宝典】

...吸取了黄帝内经针灸甲乙中关于经络、腧穴、灸法精华,又总结了孙思邈、甄权、杨玄操等人灸法经验。对于灸法补泻问题,在理论上作了较深刻阐述。关于艾柱大小、灸量、取火用材也作了规定。 王焘十分重视经脉腧穴与图关系,在外台秘要...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jiu-2/a15077.html

皇甫序_针灸甲乙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用之多验。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选论甚精,指事可施用。按∶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亦有所亡失,其论遐远,然称述多而切事少,有不编次。比按仓公传,其学皆出于素问...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jiujiayijing/661-4-0.html

针灸科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针灸学理论有一定充实和提高。在西汉时期,刘胜墓出土九枚医用金针和银针,亦标志着针灸用具显著进步。后汉书·郭玉传记载,有涪翁、程高、郭玉等一派互为师承针灸家撰著诊脉法等,互相传授,虽然均已失传,但涪翁“时下针石,辄应...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88.htm

王惟一与针灸铜人_【中医宝典】

...王惟一,或名惟德,北宋医家,约生活于9871067年间,籍贯不详。王惟一历任宋仁宗、宋英宗两朝医官,仁宗时为翰林医官、朝散大夫、殿中省尚药奉御骑都尉。 王惟一精于针灸宋史·艺文志载有王氏明堂3卷,惜未传世。天圣四年(1026...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2626.html

共找到1,176,962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6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