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枳壳 川芎 槐角 黄芩(各一钱) 黄连 蒲黄(水二盅,煎八分服。《泊宅编》云∶干柿烧灰,米饮服二钱。《本草》∶柿治肠癖,解热毒,消宿血。又《百一选方》云∶曾通判子病下血十年,用此方一服而愈。王焕之知舒州,下血不止。郡人陈宜父令其四时取柏叶,...
...风头痛者,风气客于诸阳,诸阳之脉,皆上于头,风气随经上入,或偏或正,或入脑中,稽而不行,与真气相击则痛。经云∶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是也。其挟寒挟热,则随症审而治之。经验治头痛、风热痛不可忍者方(《元珠》名茶调散)小川芎(一两) 香白芷...
...金匮著作。三卷。元·赵以德撰。撰年不详。清·周扬俊评介赵氏注本“理明学博,意周虑审”(见《金匮玉函经二注序》)。后世注释《金匮要略》的医家,颇多引录赵氏的见解。原编删去林忆整理本25篇中最后三篇,是现存《金匮要略》较早的全注本。但刊本甚少...
...金匮著作。三卷。元·赵以德撰。撰年不详。清·周扬俊评介赵氏注本“理明学博,意周虑审”(见《金匮玉函经二注序》)。后世注释《金匮要略》的医家,颇多引录赵氏的见解。原编删去林忆整理本25篇中最后三篇,是现存《金匮要略》较早的全注本。但刊本甚少...
...热痛者,二便闭赤,喜冷恶热。经云∶热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也。宜寒宜下,勿遽补也。《肘后》疗卒腹痛方掘土作小坑,以水满中,搅取汁饮之瘥。《统旨》清中汤黄连 山栀(炒,各二钱) 陈皮 茯苓(各一钱半) 半夏(...
...思路开阔,对《内经》精研深刻,各家著作流览甚广。《类经》集前人注家的精要,加以自己的见解,敢于破前人之说,理论上有创见,注释上有新鲜,编次上有特色,是学习《内经》重要的参考书。 同年,景岳再编《类经图翼》和《类经附翼》,对《类经》一书中意义...
...《金匮》第十三节“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之下,魏柏乡诸本作“ 饪之邪”,徐忠可诸本作“ 之邪”,医以“ 字读作“谷”字者居多,以致《金匮心典》竟作“谷 之邪”矣。盖因梅诞生《字汇》无此“ “字,而“ ”字注云∶面裹属,故...
...《金匮》失载,此取《伤寒》方补。附子汤附子二枚,去皮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 芍药三两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笔者所知,迄今还没有一部《碧岩录》,因此笔者特将这部书的文本加以新式标点上网,(版本系依据《续藏经》第二编第二十二套,略去了夹注的部分)供喜爱禅学与禅诗的朋友阅读。这是地地道道、原汁原味的禅诗及欣赏。酌之不竭,挹之弥甘。只要潜心涵咏,自可于...
...阴阳之至理乎?东家被他桂、附治死,西家被他硝、黄送命。相沿日久,酿成此风。[眉批]淋漓尽致。所以病家甘死于参、芪、归、地之流,怕亡于姜、附、硝、黄之辈。此皆医门之不幸,亦当世之通弊也。予愿业斯道者,务将《内经》、《难经》、仲景《伤寒》、《金匮...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