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凡例《神农本草》三卷,三百六十种,分上、中、下三品。梁陶弘景增药一倍,随品附入。唐、宋重修,各有增附,或并或退,品目虽存,旧额淆混,义意俱失。今通列一十六部为纲,六十类为目,各以类从。三品书名,俱注各药之下,一览可知,免寻索也...
...目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急五嗽圆 ▼ 相关方剂 ▲ 返回目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急五嗽圆【处方】肉桂(去粗皮)、干姜(炮)、皂荚(去皮.子.炙黄),各等分。【炮制】上为细末,炼蜜为圆,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五种咳嗽,一...
...士人读书明理,期于世有所济,立功名以见重当时,此体用兼备之学也。若学成理明,无意立名,而慈祥之念,无时无地不期于济世,此其品诣不又加人一等乎哉?余观伦声许生《外科证治》一书而有感焉。伦声少嗜学,经史而外,旁及诸子百家,一名一艺之微,手披目...
...山豆根一片,含于痛所。(以上并《备急方》)喉中发痈︰山豆根,磨醋噙之,追涎即愈。势重不能言者,频以鸡翎扫入喉中,引涎出,就能言语。(《永类方》)麸豆诸疮,烦热甚者︰水研山豆根汁,服少许。(《经验方》)疥癣虫疮︰山豆根末,腊猪脂调涂。(《备急方...
...备急丸 治食停肠胃,冷热不调,腹胀气急,痛满欲死;及中恶客忤,猝暴诸疾病。巴豆(去皮心膜研如脂出油取霜) 大黄 干姜(各一两) 上药各须精新,先捣大黄、干姜为末,纳巴豆霜,合治一千杵,用为散,蜜和丸亦佳。密器中贮之。以暖水苦酒,服大豆许...
...,学识醇疵;医不读《难》《素》,何以知神圣工巧,妙理奥义。儒不读百家,何以知律历制度,休咎吉凶;医不读杂科,何以知脉穴骨空,奇病异证。然虽如是,犹未为博,况经史之外,又有文海类集,如汉之班马,唐之韩柳,及我大宋,文物最盛,难以概举,医文汉亦...
...浙江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针灸的实践活动。 历史上浙江针灸名家辈出,著作宏丰,如南宋王执中的《针灸资生经》、闻人耆年的《备急灸论》,元代的王开父子的《重注标幽赋》和《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针灸全书》、《增注针经密语》,滑寿的《十四经发挥》,...
...宋雷 《炮炙论》 齐徐之才《药对》 唐‧甄权《药性》 孙思邈《千金》 唐‧萧炳《四声》 杨损之《删繁》 蜀韩保升《重注》 宋‧寇宗《衍义》 唐‧慎微《证类》 金‧张元素《珍珠囊》 元‧李杲《法象》 王好古《汤液》 朱震亨《补遗》 明‧宁原《...
...。【备注】方中皂荚开窍祛痰,白矾催吐开闭。二者相合,有开关催吐之功。对中风闭证,痰涎壅盛者,可先用此方吐出痰涎,疏通咽喉,然后对证施治。【摘录】《政和本草》卷十四引孙尚药方▼ 相关方剂 ▲ 返回目录 《证类本草》卷十四引《孙尚药方》:救急稀...
...夜半热退,次早鼻黑苔刺如失。此一日之间,而有三变,数日之法,一日行之。因其毒甚,传变亦速,用药不得不紧。设此证不服药,或投缓剂,羁迟二三日,必死。设不死,服药亦无及矣。尝见温疫二三日即毙者,乃其类也。...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