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恶诸痛,须辨明证端,不可混治。大旨则补、泻、寒、温,惟用辛润宣通,不用酸塞敛涩。然其独得之奇,尤在乎治络一法。盖久痛必入于络,络中气血虚实寒热,稍有留邪,皆能致痛,此乃古人所未言及。(《临证指南》)诸痛为实,痛随利减,世俗以利为下也。假令...
...疳在内,目肿,腹胀,利色无常,或沫青白,渐瘦弱,此冷证也。疳在外,鼻下赤烂,目燥,鼻头上有疮不着痂,渐绕耳生疮。治鼻疮烂,兰香散。诸疮,白粉散主之。肝疳,白膜遮睛,当补肝,地黄丸主之。心疳,面黄颊赤,身壮热,当补心,安神丸主之。脾疳,体黄...
...论《内经》曰∶数食肥,令人内热;数食甘,令人中满。盖其病因肥甘所致,故命名曰疳。若夫襁褓中之乳子,与四五岁之孩提,乳哺未息,胃气未全,而谷气尚未充也。父母不能调摄,惟务姑息,舐犊之爱,遂令恣食肥甘,与夫瓜果生冷,及一切烹饪调和之味,朝餐暮...
...用之不竭矣.所可疑者.自第一节提纲外.其第二节云.太阴中风证.四肢烦疼等句.言其欲愈之脉.而不言未愈时何如施治.第三节云.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以太阴主开.地辟于丑.故愈于其时也.第四节云.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而不言脉若不浮....
...病证名。即麻黄汤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成无己注云:“此太阳伤寒也,寒则伤荣。”(《注解伤寒论》卷三)荣,通营。寒伤荣则寒伤营。《张氏医通·诸伤门》:“如见...
...二证愈后,以桂附八味丸收功。经义《六元正纪大论》曰∶“少阴司天,四之气,民病饮发。”又曰∶“太阴所至,为积饮,痞膈。”又曰∶“土郁之发为饮,发注下。”《至真要大论》曰∶“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按∶《内经》言饮而不言痰,有之自仲景始...
...厥阴提纲条文第一个讲述的证就是消渴,消渴是什么意思呢?渴就是口渴,这个大家都应该很清楚。但是,有的人口渴并不一定想喝水,或者喝一点点润润口就行了,所以,就有口渴不欲饮之证。这样的渴就是渴而不消。那么,消渴呢?当然是既渴而又能饮水,而且饮后...
...作者:? 朝代:? 年份:? 吴序 张序 自序 张声驰序 卷上 人身一小天地论 阴阳互根论 五行生克论 阴阳治法大要论 枢机论 卫气行度一经星经天论 营气行度一经水行地论 百病提纲论 望病须察神气论 卷中 闻声须察阴阳论 问证求病论 切脉...
...故血不得循经流注,荣养百脉,或泣或散,或下而亡反,或逆而上溢,乃有吐衄便利汗痰诸证生焉。十种走失,无重于斯,随证别之,乃可施治。(《三因》)血之为患,其妄行则吐衄,其衰涸则虚劳,蓄之在上其人忘,蓄之在下其人狂,逢寒则筋不荣而挛急,挟热则毒内...
...又有痰气之凝结,不在心下而在胸中者。其凝结之痰气,填满于胸膈,至窒塞其肺中之呼吸几至停止者,此为结胸之险证,原非寻常药饵所能疗治。《伤寒论》原文∶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