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宋齐间医家。履贯待考。清于医术,善治伤寒及温病等热性疾病,于温热病方面,已有清热解毒、滋阴生津之端倪,于妇人科则已有人工流产、助产等措施,强调辨证论治之重要性。其治疗及医学思想均体现于其所撰之《小品方》,一名《经方小品》,原书早佚...
...变化多、传变快等特征。③风性主动:“风性主动”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征。常表现为眩晕、震颤、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直视上吊等症状,故称“风胜则动”。如外感热病中的。热极生风”,内伤杂病中的“肝阳化风”或“血虚生风”等证,均有风邪动摇的表现...
...成立校正医书局,对诸多医学古籍进行校勘整理,《伤寒论》则是其中之一。 现该书通行本有两种:一是明代赵开美据宋治平本(林亿等校正的原刊本)的影刻本,一是金代成无已的《注解伤寒论》本。此外,《脉经》、《千金翼方》、《外台秘要》中均载有《伤寒论》...
...治蛊疰,四肢浮肿,肌肤消索,咳逆腹大如水状,死后转易家人。一名蛊胀方。(《小品》名雄黄丸。)雄黄 巴豆 莽草 鬼臼(各四两) 蜈蚣(三枚)上五味,为末,蜜和捣三千杵,丸如小豆,密封勿泄气,宿勿食,平旦空腹服一丸,一炊久不知,更加一丸,当先...
...科学试验相结合,是揭示生命奥秘的金钥匙。其意义是不可估量的。本文谨就《易经》与中医学发展的相关性做一初步探讨。 一、对中医阴阳学说的影响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受《易经》的影响很大。贯穿《黄帝内经》一书始终的阴阳学说,直接来自先成书的《易经》...
...病证名。肾受邪热所致的病证。《证见腰痛(骨行)酸》口渴身热等。《素问·刺热篇》:“肾热病者,先腰痛(骨行)酸,苦渴数饮,身热,热争则项痛而强,(骨行)寒且酸,足下热,不欲言。”...
...乍止;外感头痛,连痛无停,直待表邪传里方罢。内伤有湿,或不作渴,或心火乘肺,亦作燥渴∶外感须二三日外,表热传里,口方作渴。内伤则热伤气,四肢沉困无力,倦忌嗜卧;外感则风伤筋,寒伤骨,一身筋骨疼痛;内伤则短气不足以息。外感则喘壅气盛有余;内伤...
...漏腋。腋下及足心、手掌、阴下、股里常如汗湿致臭。【用法用量】六物胡粉膏(《医心方》卷四引《小品方》)、六物敷方(《千金》卷二十四)、六物散(《三因》卷十六)、六物汤(《医统》卷七十五引《医林》)。【注意】不可多敷,伤人皮肤。【摘录】《外台》...
...如证者,亦宜与理厥人参汤佳。忌海藻、菘菜、猪肉。四顺汤,与前治同,常用此方。人参(三两,一方二两) 干姜(三两,一方一两) 甘草(三两,一方一两,炙) 附子(二两,《范汪方》用一两)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绞去滓,温分三服。转筋肉冷...
...某种类似或使人联想到短论的东西,特别是在对某事提出详尽的分析、解释或评论性意见 essay;sketch 国语辞典 書名。佛教典籍。小品般若波羅蜜經的略稱。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殷中軍讀小品,下二百籤,皆是精微,世之幽滯。」...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