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内容上与《针灸大成》相类似,但编排取舍更为精审,其所摘引《内经》原文注释详明,在经穴的数目上较明代《针灸大成》为多,增加了中枢、急脉两穴,达361穴,以后人们论述经穴总数时,多以此说为凭。该书还汇集了当时新的针灸治疗经验,如“太乙神针”和...
...主上焦,头手皮毛,关主中焦,腹及腰,尺主下焦,小腹及足,此三部所主大略也。又有左右两手三部,为之六脉也。又有人迎、气口、神门所主,又各不同,盖左手关前曰人迎,右手关前曰气口,两关之后一分,即曰神门。故《脉法》赞曰∶肝心主左,肺脾主右,肾为命门...
...八脉交会,阳经有两对配穴,即外关配足临泣,后溪配申脉,称同气相应配穴法,又称同名经配穴法。即手少阳经外关与足少阳经足临泣相配,两经于目外眦连接,足太阳经申脉与手太阳经后溪相配,于目内眦连接。 一、阴经相生配穴的意义。 《素问·五脏别论》:...
...二两,徐徐服之,以去其热,三日后病十分中减五六,更与白虎加人参汤约半斤服之,泻热补气,前症皆退。戒以慎起居,节饮食,月余渐得平复。《内经》曰∶凡用药者无失天时,无逆气宜,无冀其胜,无赞其复,是谓至治。又云∶必先岁气,无伐天和。当暑气方盛之时,...
...同也。营卫之气,一日一夜行二十八脉五十周,如环无端,与正经异也。平按:“心主”上,《甲乙经》有“手”字。“外屈其”,《灵枢》“其”作“出”,《甲乙经》无“其”字。“上行三寸”《灵枢》、《甲乙经》作“上二寸”。“外屈行”《灵枢》作“外屈出行”...
...《素问·阴阳别论》帝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岐伯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所谓阴者,真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矣。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
...这些书非华佗亲笔所著,皆出自其他人或后人之手。尽管如此,华佗的医学成就与经验仍可有部分赖之得以保留与传播。从现存的文献中可以看出,华佗主要是师承扁鹊脉法。如《脉经·扁鹊诊绪反逆死脉要诀》篇末附有“华佗效此”四个小字,以及在《华佗神医秘传。论...
...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故曰∶知内者按而纪之,知外者终而始之。此六者,持脉之大法。脉从四时,弦洪毛石。《内经》并之胃气,而各形容其妙,使人可思可悟,而又兼内外以诊∶内则藏气藏象有位...
...。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并令其主持编撰《本草图经》。苏颂发动广大医师和药家呈送药物标本和药图,带领下属一起核对,重加撰述,做到匡误正谬,考证鲜明。历时4年,完成了我国第一部有图的本草书21卷,为纠正药物混乱与错讹做出了贡献。 《本草图经》内容...
...不亦惑乎?夫于春言长滑,则于秋言短涩可知,于冬言沉实,则于夏言浮虚可知。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是在读者之领会耳。《难经》曰∶初持脉,如三菽(大豆也)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