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 《中庸》简介 《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史记·孔子世家》称“子思作《中庸》”。 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二程...
...伤寒太阳症消渴,小便不利,宜五苓散;厥阴症消渴,宜大承气汤之类。与杂病之消渴,名同而病异。宜分别之。《经》云∶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昔医名为上消,以白虎汤加人参治之。又云∶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昔医谓为中消,以调胃承气汤下之;下消者,...
...隆庆二年(1568),我国建立了最早的民间医学学术团体“一体堂宅仁医会”,它是由徐春甫等在北京发起和创办的,据徐春甫《医学入门捷径六书》中所载。“一体堂宅仁医会录”一文,可窥见其组成、宗旨和会款等内容。宅仁医会的成员多为集于京都来自全国...
...《圣济总录》曰∶呷嗽者,咳而胸中多痰,结于喉间,与气相系,随其呼吸,呀呷有声,故名呷嗽。宜调顺肺经,仍加消痰破饮之剂。次男元犀按∶痰饮咳嗽喘证,俱宜参看。射干丸(方见前用)治久呷嗽,喉中作声,发即偃卧不得。杏仁丸(《圣济》)治呷嗽有声。...
...。今人一见吐血症,即用六味加黑栀、藕节、白茅根、血余炭、阿胶之类,姑息养奸,必变咳嗽而成痨。凡咳嗽初起,多因风寒。《经》云∶皮毛者,肺之合也。予每见今人患此症,不知解肌,遽投六味。(若加麦冬五味之类为祸更烈。)是闭门逐寇也,必变成痨。崔氏...
...头风脑中空痛,用川芎、当归各三钱,共研末,黄牛脑一个和匀。分三次,热酒送下。尽醉卧,醒即愈。头风诸药不效,用大附子一只切片,同绿豆一升。(今用二盏。)煮熟,去附子,但服绿豆及汁,即愈。生姜贴法(《种福堂》)治太阳风寒头痛,及半边头痛。生姜...
...本草纲目简介《本草纲目》是一部集十六世纪以前中国本草学大成的著作。是中国古代药学史上部头最大、内容最丰富的药学著作。作者是明朝的李时珍,撰成于万历六年(1578年),万历二十三年(1596年)在金陵(今南京)正式刊行。中文名称:本草纲目 ...
...柔润之药,凝滞经络,鲜克有济。必以气分大补之品,始可引其归经,此余屡试屡验之法也。又有脉细小而手足寒冷,腹痛便滑,此虚寒之症,《仁斋直指》所谓阳虚阴必走是也,以理中汤加木香、当归主之。若泥于诸血属火之说,而用凉血止血套药,止而复来,必致不起...
...父子相继,或翁婿相传,极利于医学专门化,《霉疮秘录》的作者陈司成便是八世业医之家。一部著作常是父作于继,连绵续世,始克完成。这样形成的著作大都有专门性、独特性和权威性的特征,切于实用,得到公认。杨济时的《针灸大成》、万全的《幼科发挥》、薛已...
...《要略》曰∶脉芤者为血虚,沉迟而小者为脱气,脉大而无力为阳虚,数而无力为阴虚,脉大而芤为脱血,平人脉大为劳,虚极亦劳;脉微细者盗汗,寸弱而软为上虚,尺软涩为下虚;尺软滑疾为血虚,两关沉细为胃虚。《脉经》曰∶脉来软者为虚,缓者为虚,微弱者为...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