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日上海《大江月刊》第二期“通信”栏。 〔2〕 指《大江月刊》,文学刊物,陈望道等编辑。一九二八年十月创刊于上海。同年十二月停刊,共出三期。关于“粗人”的讨论,指章铁民、汪静之对陈钟凡《中国韵文通论》中认为《诗经·伯兮》是写“粗人”的说法的...
...发表于一九二五年三月五日《京报副刊》。 〔2〕 “必读书”栏 一九二五年一月间《京报副刊》为征求“青年必读书十部”印发了一种表格,分上下两栏,上栏是“青年必读书”,下栏是“附注”。参看《华盖集·青年必读书》 〔3〕 清朝割台湾旅顺等地 ...
...《禁止标点符号》按语〔1〕 编者按:这虽只一点记事,但于我是觉得有意义的:中国此后,将以英语来禁用白话及标点符号,但这便是“保存国粹”。在有一部分同胞的心中,虽疾白话如仇,而“国粹”和“英文”的界限却已经没有了。除夕,楮冠附记。 备考:...
...无题二首〔1〕 大江日夜向东流,聚义群雄又远游。 六代绮罗成旧梦,石头城上月如钩。〔2〕 其 二 雨花台边埋断戟,莫愁湖里余微波。〔3〕 所思美人不可见,归忆江天发浩歌。〔4〕 六月 〔1〕 《鲁迅日记》一九三一年六月十四日:“为宫崎...
...连续不倦地谈论着。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然而他并不“拙笨”,却也不矫揉造作,只如熟人相对,娓娓而谈。”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来由,已经在《呐喊》的序文上,约略说过了。这里还应该补叙一点的,是当我留心文学的时候,情形和现在很不同:在中国,小说不算文学,做小说的也决不能称为文学家,所以并没有人想在这一条道路上出世。我也并...
...补救世道文件四种〔1〕 甲 “乐闻于斯”的来信 鲁迅先生: 在黎锦明〔2〕兄的来信上,知道你早已到了上海。又近日看《语丝》,知岂明先生亦已卸礼部总长〔3〕之任,《语丝》在上海出版,那位礼部尚书不知是何人蝉联下去呢?总长近日不甚通行,似乎以...
...未见;《列子》〔5〕就有假托的嫌疑,而况他所称引。我自愧浅薄,不敢据此来衡量杨朱先生的精神。 二、“行要学来辅助”,我知道的。但我说:要学,须多读外国书。“只要行,不要读书”,是你的改本,你虽然就此又发了一大段牢骚,我可是没有再说废话的必要...
...他们出版的刊物有《民权素》、《小说丛报》、《小说新报》、《礼拜六》等,其中《礼拜六》刊载白话作品,影响最大,故鸳鸯蝴蝶派又有“礼拜六派”之称。 〔10〕翻印所谓“珍本”指《中国文学珍本丛书》和《国学珍本文库》,前者由施蛰存主编,上海杂志公司...
...,知道势所必至,平平常常,空嚷力禁,两皆无用,必先使外国的新兴文学在中国脱离“符咒”气味,而跟着的中国文学才有新兴的希望——如此而已。 一九二九年二月十四日,译者识。 【注解】 〔1〕《现代新兴文学的诸问题》 日本文艺批评家片上伸所著论文,...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