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特点_【中医宝典】

...中医学中的阴阳学说原自中国古代人民的自然观,古时的人民从生活中,观察到各种对立的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并归纳出“阴阳”的概念,故黄帝内经中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阴阳学说认为,...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0457.html

阴阳变化的规律_中医文化中医理论_【中医宝典】

...阴阳变化的规律 阴和阳之间,并不是孤立静止不变的,而是存在着相对,依存、消长、转化的关系。现分述如下: (一)阴阳的相对性:阴阳是说明事物的两种属性,是代表矛盾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是自然界相互联系的事物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如天为阳、...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621.html

人有阴阳治分五态_《类经》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变为阳者,皆医家不可不察也。)少师曰∶太阴之人,贪而不仁,下齐湛湛,(此下言五人之情性也。下齐,谦下整齐也。湛湛,水澄貌,亦卑下明之意。)好内而恶出,心而不发,(心者,阴性柔也。不发者,阴多藏也。内,纳同。)不务于时,(知有己也。)动...

http://zhongyibaodian.com/leijing/481-9-13.html

先后天阴阳论_《冯氏锦囊秘录》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七情损其真阴,及至后天,已之色欲七情,复不樽节,生后并伤,欲不虚荣疾病,焉可得乎?治疗之法,当温存内养,保其残败之阴,补益阴阳,助其生长之力然阳火易救,阴水难求,故先天元阴之真水不足,非岁月计功,不能干旋,盖一星之火,能应万顷之山,一杯水...

http://zhongyibaodian.com/fengshijinnangmilu/342-13-3.html

睡眠养生 调整阴阳_睡眠养生_【中医宝典】

...阴阳失衡,疾病将会发生。由此可见,睡眠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睡“子午觉”提高休息质量 怎样做才拥有健康睡眠呢?专家告诉大家,坚持睡“子午觉”,可以提高我们的休息质量。他解释,“子午觉”分为“子觉”“午觉”。子时指23点到凌晨1点两个小时。...

http://zhongyibaodian.com/yangsheng-2/a3806.html

阴阳体象_《类经图翼》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阴阳图(图)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纪纲,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体象之道,无而有者也。无者先天之气,有者后天之形。邵子曰∶天根据形,地附气;气以造形,形以寓气。是以开物者为先天,成物者为后天;无极而太极者...

http://zhongyibaodian.com/leijingtuyi/641-6-2.html

中医基础之阴阳学说_中医文化中医理论_【中医宝典】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阴阳对立即指世间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天与地、动与静、升与降等等,其中上属阳,下属阴;天为阳,地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升属阳,降属阴...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691.html

阴阳杂说_《黄帝内经太素》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平按:此篇,篇首至“是谓得道”,见《素问》卷一第四《金匮真言论》。“黄帝问于岐伯曰:人有四经”至“阴阳相过曰弹”,见《素问》卷二第七《阴阳别论》。“凡痹”至“痹聚在脾”,见《素问》卷十二第四十三《痹论》。“阴争于内”至末,见《素问...

http://zhongyibaodian.com/taisuzhenben/106-4-3.html

认识阴阳探求至理_中医文化中医理论_【中医宝典】

...素问》的这段话对阴阳作了高度的浓缩概括。我们做任何学问,尤其是中医这门学问,离不开天地,而阴阳是天地之道;阴阳是万物的纲纪,一个万物,一个纲纪,大家可以掂量一下这个分量,有什么东西还能逃过这个阴阳;它是变化的父母,我们探讨事物,无非是探讨它...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526.html

阴阳易六条_《仲景伤寒补亡论》_中医伤寒书籍_【岐黄之术】

...孙真人论曰.妇人温病虽瘥.未能平复.血脉未.尚有热毒.足以毒人.男子接之得病.名为阴易之病.其人身体重.热上冲胸.头重不能举.眼中生眵 .(一作膜脉)四肢(一云膝胫)拘急.小腹绞痛.手足拳.皆即死.其亦有不即死者.病苦小腹里急.热上中胸...

http://qihuangzhishu.com/673/68.htm

共找到747,042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5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