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老人拄杖“学”针灸_【中医宝典】

...他拄着拐杖,佝偻着背,仔细地看医院里的设备和医生的操作。“我要把他们的精华带回日本,促进两国针灸推拿的学术交流。”22日,79岁的日本专家小林岩在市区某医院参观完后说,以后他会经常到泉州进行学习和交流。 小林岩的翻译杜小姐介绍,小林岩...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2581.html

军医王文远发明平衡针灸技术在20多个国家传播_中医针灸技术_【中医宝典】

...针灸的研究,创立了平衡针灸新学科,形成了针灸——心理——生理——社会——自然相适应的整体医学调节模式,以达到患者机体自身调整、完善、恢复的目的。 平衡以神经为体系,引发出38个平衡穴位,取代了传统针灸的413个穴位。它具有取穴少、病人痛苦...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jiu-2/b36480.html

疗法_器具技法_【中医宝典】

...陶疗法用陶片或瓷片为具,在体表特定部位进行浅刺以治病的方法。 陶源于古代的砭石,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以瓷治病,亦砭之遗意也。”清代人鲍相璈敖在《验方新编》中也有用陶和瓷治疗瘴毒、痧毒等病的记载。直至目前,陶疗法...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jiu-2/a15210.html

凌云与凌氏书_名家名著_【中医宝典】

...应感受寒湿之邪,取穴在头顶,针刺后会有暂时性的晕厥,过后不久就能慢慢苏醒。于是,让四个人同时牵开她的头发,进针后果然晕绝,她的家人哭作一团,但是凌云却言笑自如。过了一刻钟左右,气息慢慢回苏,再次加用补法行针,最后出时呕出积痰大约一斗左右...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jiu-2/a15065.html

针灸也要讲究补和泻_中医针灸技术_【中医宝典】

...补或泻,中医学施治的原则。“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正治的常法。 很多人以为,补或泻只是药物治疗的法则,其实,药物与针灸治病采用的方法虽然不同,但施治原则一致的。针灸时施用补泻手法的准则,必须建立在明确的辨证施治前提下,离开这个...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jiu-2/b36507.html

针灸研究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针灸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即五十年代,主要推广普及针灸学基础知识,办针灸学习班,编写针灸读物和一般性的针灸临床总结时期。第二阶段为六十年代,比较广泛地进行针灸临床及针麻临床研究,并且开展了一般性...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460.htm

针灸减肥配合饮食_中医针灸减肥_【中医宝典】

...促进体脂动员及脂肪分解,最终实现减肥效果。 针灸中国的国粹,通过中医针灸专家的研究,采用耳针和体相结合的方法,可对肥胖症进行对症治疗,不仅安全、疗效显著、而且不产生厌食、腹泻、体力下降等副作用。 通过针刺人体某些穴位,可以起到使胃蠕动减弱...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jiu-2/b36535.html

针灸技术创新带动相关健康产业发展_中医针灸技术_【中医宝典】

...本土化的趋势;针灸技术的创新带动针灸相关健康产业的发展等。如以医疗带动针灸的教学、培训和健康旅游等,以医疗带动新技术、新方法、新仪器、新产品的推广,推动针灸医学在各国的应用与发展,使针灸真正融入到世界卫生保健工作中。“以带医、以带药、以...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jiu-2/b36503.html

杨永璇_一、药并用,内外同治_中医名医大全_【中医宝典】

...病人疾苦。当运用针灸中药治病,因人因病而施。其选用原则根据病种的治疗需要,病症的轻重缓急,病灶的部位大小以及符合辨证施治的要求来决定取舍的。凡属全身性疾病和急重病症,大多以药并用。如感冒发热,治当疏解,药则麻桂、荆防、桑菊、银翘等方选用...

http://zhongyibaodian.com/mingyi/yangyongxuan/581-4-1.html

重视针刺多手法,补泻透穴加漆_医药史料_【中医宝典】

...逐日按时选用原穴法”和“飞腾八法”。高武的“十二经病井荣俞经合需虚泻实法”(即“子午流注纳支法”),都是以经脉气血流注与针灸时间相结合的一种刺法,在子午流注针法这一流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此外,流行于浙西地区的漆我国其他省区所少见的...

http://zhongyibaodian.com/shiliao-2/b34758.html

共找到379,572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5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