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兼劳力过度_中医文化中医医案_【中医宝典】

...温病兼劳力过度 【病人基本资料】 族弟××,年三十八岁,于孟夏来津于旅次得温病。 【病因】 时天气炎热,途中自挽鹿车,辛苦过力,出汗受风,至津遂成温病。 【证候】 表里俱觉甚热,合目恒谵语,所言多劳力之事。舌苔白浓,大便三日未行,脉象...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6339.html

温病兼痧疹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而其脉仍然无力也。其烦躁异常者,亦因水火之气不相交也。此虽温病,实与少阴伤寒之热者无异,故其脉亦与少阴伤寒之脉同。当治以白虎加人参汤,将原方少为变通,而再加托表疹毒之品辅之。 【处方】 生石膏(二两捣细)大潞参(钱)天花粉(八钱)生怀山药...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566.html

温病的本质是郁热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 李士懋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温病的本质是郁热。所谓郁热,乃热邪郁伏于里,不得透达而解。除温病后期真阴耗损者外,卫气营血各个阶段,只要有邪热存在,其本质概属郁热。 温病初起的卫分阶段,其本质已属郁热。“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温邪自口鼻...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68966.html

《此事难知集》_《温病正宗》_中医医论书籍_【岐黄之术】

...(一)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盖因房室劳伤,与辛苦之人腠理开泄,少阴不藏,肾水涸竭而得之。无水则春木无以发生,故为温病;至长夏之时,时强木长,因绝水之源,无以滋化,故为大热病也。伤寒之源如此。《气调神论》曰∶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http://qihuangzhishu.com/723/19.htm

湿温三_《伤寒寻源》_中医伤寒书籍_【岐黄之术】

...门人问曰.仲景言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湿症兼温.以渴辨证矣.然太阳中.其初起亦汗出而渴.与湿温之渴.又何以别之.答曰.此当以舌上胎为.凡热邪之在经者.口虽渴.舌上无胎.且渴能引饮.湿温之病.阳明胃腑.先为湿困.内伏之温邪.被湿邪...

http://qihuangzhishu.com/725/31.htm

《伤寒温疫条》与升降散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 韦大文 河南中医学院 《伤寒温疫条》一书乃清代医家杨栗山先生所著。该书对伤寒与温病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以及方药进行了详细剖解,条分缕析,解释确当。杨栗山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遵师而不泥古,敢于立新,创立了以升降散为代表的治温病十五方...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1739.html

温病兼下痢二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病人基本资料】 袁姓妇,年三十六岁,得温病兼下痢证。 【病因】 仲秋乘火车赴保定归母家省视,往来辛苦,路间又兼受风,遂得温病兼患下痢。 【证候】 周身壮热,心中热而且渴,下痢赤多白少,后重腹疼,一昼夜十余次,舌苔白浓,中心微黄,其脉左部...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574.html

评温病学之门径――评《温病正宗》_【中医宝典】

...关键词:《传染病,用药十分猛烈。而一般温病用药则相对缓和,所以有实践意义。 总之,他的观点在温病学派中有一定代表性,也是研究温病学说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此外,书中辑摘各家之说,分门别类,加以评述,并汇列各种温病名目,采集各家治法,以定去取...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1618.html

风温中焦篇_《温病指南》_中医内科书籍_【岐黄之术】

....白虎汤主之.脉浮而促者.热邪尚可透表也.减味竹叶石膏汤主之.白虎汤(见前)减味竹叶石膏汤竹叶(二钱五分) 石膏(钱) 麦冬(三钱) 甘草(一钱五分)水煎服.阳明温病.诸证悉具.(如第一条所云) 数日不大便.脉沉数者.中焦邪渐结实也....

http://qihuangzhishu.com/271/8.htm

《医经溯洄集》_中医医论书籍_【岐黄之术】

...作者:王履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神农尝百草论 亢则害承乃制论 气所伤论 张仲景伤寒立法考 伤寒温病热病说 伤寒三阴病或寒或热 阳虚阴盛阳盛阴虚论 伤寒三百九十七法 伤寒逆厥 呕吐干呕哕咳逆 中风 中暑中...

http://qihuangzhishu.com/884/index.htm

共找到159,377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5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