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慢性虚弱的病证。有六种意义:药味多,互相制约,没有单独直达的力量;用无毒的药物治病,使病邪缓缓除去,免伤正气;药物的气味薄,不要求迅速取得效果;搀用甘药,利用其甘缓的药性,减弱猛烈药物的作用;用丸药缓缓攻逐邪气;用缓和药治本,增进...
...古之为医,躬亲药物,如韩伯休之卖药,卖药即医也。《千金方》载采药以时,故有雷公之炮炙,仲景之咀 ,无一不入山采药,以救世人之疾。乐府虽有飞龙落药店之句,然至宋季,始立和剂局,复多药铺。是时医人尚摧药笼,贮一切丸散,其饮片则取给于店铺矣。药...
...□一生地黄。甘,寒,气凉,入心、肾二经。养阴除热,为喉科要药。但性兼破血宜少用。□一熟地黄。甘,温,微苦,功用尤宏大。补气血,滋培肾水,填骨髓,益真阴,专补肾中元气。凡诸真阴亏虚,有为发热,为头痛,为喉痹,为气喘,为痰嗽,或虚火载血于口鼻...
...【黄连】 (味苦性寒,去毛酒拌。)能泻心火,清心明目,止目痛,去肠胃之湿热,为治目之君药。内服外点,古方多用之。【菊花】 (味甘苦性凉,去梗净晒干。)清心明目,疏热散风。【防风】 (味辛苦性凉。)散风邪明目。【荆芥】 (味辛苦性平。)散...
...《重楼玉钥》辛乌散(一名角药)赤芍梢(一两) 草乌(一两) 桔梗(五钱) 荆芥穗(五钱) 甘草(五钱) 柴胡(三钱) 赤小豆(六钱) 连翘(五钱) 细辛(五钱) 紫荆皮(一两) 皂角(五钱) 小生地(五钱)上诸药味不宜见火置日中晒燥.其为...
...渴而大小皆利。是方也,用白术、茯苓、甘草之甘温者补其虚,用干姜、附子之辛热者温其寒,用木香、草果之辛温者行其滞,用浓朴、腹子之下气者攻其邪,用木瓜之酸温者抑其所不胜。名曰实脾散者,实土以防水也。虽其药味不皆实土,然能去其邪,乃所以使脾气之 ...
...发展到今天,仅凭五味来准确定位药物作用及用于临床是不符合实际的。纵观古今中药文献,毕竟药味相同的药物,其功效应用并不一定相同,有的甚至差异极大。 而功效一致的药物,又可能标不同的药味,变化莫测。因此,我们学习应以掌握理论的实质为目的,临床仍...
...药性有寒、热、温、凉,药味有辛、甘、苦、酸、咸,“热则寒之, 寒则热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治疗原则,使阴阳盛衰之体,复归于相对平衡之协调状态。医者用药配伍就是借其药味药性的互补、互抑作用达到药到病除的目的,所以药物的配伍、方剂的组成,...
...小儿脏腑柔脆.药入不能运化.是以用药宜轻.如外感风寒之邪.解肌疏表之药.每味几分可矣.药味亦不宜多.如药多而重.则药反过病.病必不能愈也.惟痘 二症.则宜重而不宜轻.轻则药力不逮.亦不能愈也.何则.痘二症.乃先天之火毒尽发于外.是以人生每...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